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道要努力 可就是懒

(2016-09-30 17:58:52)
标签:

健康

情感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eap



(本文已发表2016年9月29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http://s14/mw690/001lyZtkzy75fS5Lsmh2d&690可就是懒" TITLE="知道要努力 可就是懒" />

  “我内心深处什么都不想干,就想无所事事地待着,可是意识却告诉我这样不好,不能浪费时间,要做有意义的事。”说到自己的现状,林川就感到很难过。
  林川去年大学毕业,因为家境富裕,所以毕业后家人并没有督促他去找工作,只是让他自己决定是继续考研还是去求职,至于林川,也并没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考虑了一段时间,加之看到周围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有的甚至已经在实习了,因此,林川好像也被感染了,决定加入求职大军。幸运的是,林川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
  然而,没过多久林川发现,上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轻松。每天都要为当月的业绩打拼,到了月末,还要做冲刺,有时不管自己多努力,到了月末,业绩还是不尽如人意。这让林川感到很郁闷,时间长了,林川越来越不愿意上班,心理也开始发生变化了。由于工作时间较为弹性,林川一有时间就窝在家里打游戏。
  林川的月收入并不高,除了自己的薪水外,父母每月还要给林川一些零用钱,因此,在生活方面,林川从来都不会太拮据,即使没有工作,他也可以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聚会、请客吃饭。“虽然我不用为钱发愁,可是当我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忙着上班、只有自己无所事事的时候,就感到很恼火。”有一次,在本应上班的时间,林川躲在家里无所事事,他给几个好友打电话说想出去玩玩,可是所有的人都在忙,只有他无事可做。再看看父母,每天为家里操劳,可他却一点也帮不上忙。“我这么大了,上班养家应该是我的责任了,可是我却还要伸手找家里要钱,可我又不想上班,我更加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在这个公司做事我一点都不开心。”林川烦恼地说,“我想继续考研,可是已经脱离学校一年多了,再也没有当初上学的勇气了。”林川说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很没有意义,也是在浪费时间,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转变。“已经连续两个月了,我的业绩都不好,再这样下去的话,我很可能就会被公司辞退的,到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林川目前的烦恼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从众,二是受挫。从叙述看,林川之前在“找工作还是考研”的问题上,自己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只是“看周围同学都找工作”而受到了感染,所以也找了份工作。同时林川现下的烦恼里还有一条,“别人都在忙,只有自己没事做,所以很恼火”,这份烦恼背后也包含有从众的成分,是以别人做什么来作为自己好坏优劣的判断依据,并以此决定心情。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方向往往是有一定客观理由的,以多数人的方向作为自己选择和决定的参考,通常也是可行的做法。但是这里说的是以多数人的方向,是作为自己选择的参考,而不是简单地作为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参考多数人的方向和做法之后,还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等等,再做出自己的选择决定。
  如果不加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一概地选择随大流、跟着多数走,就是带有消极盲从性质的问题了。通常来说,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见、缺乏经验的人常有盲从的表现,惧怕风险、害怕承担责任的人也常有盲从的表现。

  林川在叙述说:“上班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每天都要为业绩打拼冲刺,有时不管自己多努力月末业绩还是差强人意,这很郁闷。” 这段话比较清晰地表达了林川另一层的烦恼来源,一是“不轻松”程度超过了想象、难以适应,二是努力之后结果仍不理想,心理上的挫败感让自己难受。
  作为新员工,林川刚从学生角色转到社会人角色,从父母供养到自食其力,这中间是全新的体验。之前没有经历过太多工作方面的磨砺,一旦与现实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劳累、辛苦相遇,本身就会有痛有苦、有各种不适应感。如果经过劳累、辛苦之后成效还不令人满意,那心理性的挫败感就会成为另一份更大的难受。
  面对这类情况,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认知、信念上给自己加油打气,努力在辛苦劳累中坚持、从挫折中酝酿突破,另一条路径是重新调整目标、循序渐进。两条路径都有各自的道理,要看具体人、具体情境的区别。从案例的叙述中看,林川应该是两种情况都占了一些。
  对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一点,建议林川不要关起门来自己想,最好是找具有一定社会、职场经验的亲朋好友一起聊聊说说。不论是面对辛苦和劳累加强努力和自我激励,还是暂时先换一个难度和突破度都稍小的工作作为过渡,或是经过细致思考与权衡后去考研,都是可以考虑的。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林川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脱离时间”有些长了。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群体过久,会被动地进入心理负性状态,越脱离,越会降低再次面对社会时的能力和兴趣,这是一个负循环的过程。因此,林川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不再继续沉浸在一个人的状态里,以免一段时间后摆脱惰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已发表2016年9月29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