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喜欢模仿我 就是为了挤对我

标签:
健康情感天津心理咨询职场心理eap |
(本文已发表2016年6月30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学着我的方式做事,或者学着我的样子穿着打扮,可不管我做什么,总会有同事跟我学。”小贾说,她发现自己似乎成了同事的“榜样”,不管做什么,总有同事向她学习。在小贾眼里,自己已经成了办公室的焦点。
有一次,小贾穿了一件粉色风衣,同事们都觉得好看,转天,就有同事穿了款式差不多的衣服去。就为这个,小贾的那件粉色风衣后来就再也没穿过。可是在此之前,小贾看见同事穿的黑色外套很好看,于是便追着同事问哪里有卖,得知是从网上订货后,小贾竟然很不见外地让同事帮着买。“同事之间帮帮忙,也算不得什么嘛。”前一阵,公司组织员工培训,小贾本来不想报名,可是当她看到有人报名时,自己也跟着报了。“我得看到大家都参加,我才能报名了,随大流应该没什么错误。”可是,没过多久,小贾自己报了一个英语的进修课程,当她得知部门里也有同事报名类似的补习班后,心里就开始不平衡了。“我参加英语是为了将来能够有更多的竞争资本,我知道他们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跟我学,跟我竞争。”对此,小贾表示极为不满。再比如去年年底,部门里申报优秀员工,大家都有机会报名,有个同事与小贾同时报名参加了,这下小贾又不高兴了。“去年他都没有报名,今年看到我报名了,他也跟着凑热闹。”说到这些,小贾又不平衡了,“他就是为了给我增加障碍。”诸如此类的事情特别多,在小贾眼里,只要大家跟她差不多,就是要“学”她,就为了跟她竞争,所以,她看到别人做什么,心里都不痛快。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小贾的话语里透露着许多味道,有认知上的歪曲,也有在认知歪曲基础上自己进一步的延展扭曲,这些误区和扭曲,共同导致小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是紧绷着心,累且焦虑着难受。
小贾总是感觉自己是别人关注的焦点,这种情况心理学称为个人中心化的认知歪曲。有这种认知歪曲的人,总会觉得自己是别人眼里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人关注、受到他人的品评,而这些关注和品评是让自己心里很难受的。或者,总是会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针对着自己的,都是对自己有着什么企图。当一个人心里背负着这些扭曲和歪曲,每天心里都会感到焦虑无比,心里永远充满着疲惫、虚乏与无力。
一个人之所以形成这种认知歪曲,比较常见的原因是早年没有获得到充足的爱与安全感,是一种心底里存在巨大匮乏感的体现。我们说心底深处的匮乏感,不一定就是跟物质上曾经匮乏有关,但一定会是跟曾经爱的匮乏、安全的匮乏有关。人在这种匮乏状态下时日一久,自己心底里就会与别人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个黑洞除了怎么填也填不满的特点之外,还有只能向内吸、不能向外分享的特性,这也就是小贾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学别人很正常、别人一学自己就极度焦虑的心理基础。
内心深处的匮乏感不仅会导致认知歪曲,还会使日常思维、判断、决策等能力都受到干扰影响,导致一个人在思维、感受、行为等整个体系上都呈现错误状态。每时每刻都只能关注于自己向内吸取,无暇、无心也无力把自己的心理关注方向指向于外,无法和外界分享、共享,于是一个人对外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差。这样的状态下,人会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循环:“匮乏——焦虑痛苦——希望摆脱匮乏——只吸不吐(认知歪曲导致错误行为)——匮乏持续并不断加剧……”,这是一个负性的、越漩越深的黑色循环圈。
案例中小贾还透露了另一层认知上的扭曲,就是“只要大家跟她差不多,就是为了学她,就是为了跟她竞争、给她增加障碍”,因此不管看到别人干什么,心里都不痛快。我们说,这个认知扭曲,是建立在内心原有的过度匮乏、过度焦虑的基础上,再掺杂进类似于“世界险恶、外人很坏、恶性的竞争”等等问题性认知,进一步形成的错误认知延展。
我们不清楚当初是什么人把类似的认知传递、灌输给小贾的,但是可以清楚的,是这些有问题、有错误的认知,在已经形成了的过度匮乏和过度焦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贾的认知扭曲,进而在行为方面的错误也被加剧。小贾日常整体的心理状态也呈现多疑、猜忌甚至偏执的特点,心情更进一步地深陷在难受之中。
具有小贾这种多疑、猜忌心态的人,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自动化地在脑海里产生不必要的负面联想,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各种无关事件都凑合在一起,甚至是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原有的成见。时常会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误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怀有敌意的行为,动不动就判定别人对自己要进行伤害、暗算、妨碍等,有时还会把他人的好心、善意曲解为恶意。带着这样的基础心态,现实人际交往中就会一直加厚盔甲、自筑鸿沟,与他人之间隔阂起来,严重时还会跟别人刀兵相见、反目成仇。
能给小贾的自我调整建议,只能是小贾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增加编造性的心理暗示,不要加深负性思维的狭隘漩涡,不再自己给自己继续培养和加强消极思维的循环。当然,这样的建议也未必能有效。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小贾经常和心性宽展的人聊一聊。
(本文已发表2016年6月30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前一篇:我脾气好 就该多干多挨批吗?
后一篇:情绪“过山车” 别在单位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