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脾气好 就该多干多挨批吗?

(2016-06-29 19:34:44)
标签:

健康

情感

eap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6年6月2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http://s14/mw690/001lyZtkzy72RDPnrf7ed&690就该多干多挨批吗?" TITLE="我脾气好 就该多干多挨批吗?" />
  经常挨批,就因为自己能力强、脾气好、干得多?想到这些,小温就感觉很郁闷。
  小温在公司做文员,为人勤快,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出色,就连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小温也做得不差,在公司里属于多元型人才,因此颇受老板重视,很多复杂、难以解决的问题,老板都安排小温去做,小温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再加上小温脾气好,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有人开口,他都会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渐渐地,小温成了公司里的名人。用小温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起初,小温觉得这是同事信任和老板重视,不但可以多学一些东西,而且还能增加人脉、让自己有个好人缘,对将来提升和发展都有好处。可慢慢地,小温发现,自己成了公司里最累的人,而且是最不讨好的人。明明是其他人的工作,现在却变相地要自己来做,工作做好了,大家皆大欢喜,一旦做不好,就会招来上司的批评和同事的埋怨,自己不但谈不到功劳,就连苦劳都没有。
  比如有一次,主管让小温输入绩效考核的数据,在此之前,这项工作应该是由另一位同事去做的,但因为那位同事前段时间生病了,所以很多事都推给了小温,虽然现在同事已经上班了,可依然没有要“重操旧业”的意思。小温虽心存疑虑,但没敢多问,便应承下来。谁知,由于小温忽略了其中的流程,将数据内容少输入了一项,导致返工。这让主管很不高兴,当即批评了她,而那位同事似乎也很不领情,不但不感谢小温,反而抱怨:“不会做就等我来做,我已经销假了,或者你想做就直接问问我,现在多麻烦。”这让小温很窝火。
  然而,每当小温想撂挑子时,上司又会给她一点“甜头”,比如告诉小温好好干,将来前途无量;比如能者多劳,长了本事别人替代不了等,小温觉得,这是上司在暗示自己,不久便会升职加薪。然而工作五六年了,别人都陆续升职加薪,可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我实在搞不懂,到底上司是怎么想的,是真想提拔我?还是只看我老实能干,让我多干活?”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关于小温平常表现出的“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有人开口都会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猛看这一点,应该是挺优秀、挺模范的。但是如果从心理角度深究的话,可能背后藏着的却是自我资格感不足。
  当一个人自我资格感比较低时,就总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能和别人平起平坐,就总需要遵从、附和乃至讨好别人,当别人提出要求时就会无力、不能拒绝。
  如果在资格感不足的同时还有习惯性情绪压抑,就可能连内心的不满都不会、不敢对外表达出来,于是,对外展现出来的就是一贯制的“好人”“好脾气”。
  如果在自我资格感低的同时,自己还持有一些“应该怎样怎样才算是优秀”的认知规则,那么对外展现出来的可能就会是热情、主动,不管谁招呼自己去干活儿,都会表现得“义不容辞”。
  但是上述这些表层的好脾气、热情、主动等等的背后,都是和内心深处真正的意愿相拧巴的。

  从小温的叙述中也能看到另一个原因,就是小温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增加人脉、让自己有个好人缘,对将来的提升和发展都有好处”。能够理解小温这样的想法,但是小温想的有点简单了。
  在职场上,人脉、人缘确实很重要,但并非仅仅依靠谁吆喝一声就去帮谁干活,就能积累形成有真实意义、有真正价值的人脉和人缘。从人际交互的本质来说,形成人脉、人缘的关键点,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特有价值。
  但是从小温叙述的情况看,他费时、受累的工作内容,往往并不是施展其特有价值,只是处处拾遗补缺、抹万金油,那么这样无论时日多久,都很难形成小温期望中人脉、人缘的真正来源。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小温长期坚持这种“没脾气、随叫随到、任劳任怨”的特性,也是能够帮他逐渐形成一种效应。但是小温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效应之下的自己,被贴的标签其实并不是他自己期望中的或是聊以自慰的“是公司名人”,至多是一块儿公司里搬到哪都行的“名砖”。
  假如,小温内心确实自愿拥有“名砖”的热闹效应,那就可以说服、劝慰自己,“欣然接受”这种“最累、不讨好,有时既没功劳也没苦劳”的现实。
  假如,小温“很郁闷、很窝火”的感受确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那么小温就不妨重新思考一下之前的认知,看看是否需要重新修正一下关于人脉、人缘的真实定义和来源。

  说到小温的上司,应该说是挺老练的,上司与小温说的话不仅是简单的“甜头”,更多的成分是包含了混淆概念、偷换概念的忽悠。比如上司说“能者多劳”、“长自己本事”,这话就有意无意中混淆了“能者”、“本事”的真正含义。
  从小温的叙述来看,目前他做的大多数工作并非需要有专职技术技能才能完成的,从竞争的角度说,这类事情无论做多少,都无法形成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上司和同事们哄着小温做的,其实并不是“能者”的“本事”活儿,而都是通常意义上的脏活、累活。
  并不是说小温不能干这种活儿,是说,做这类活儿无论怎样的“多劳”,除了收获了累之外,确实很难收获到能够对小温升职、加薪有确切用处的硬指标。假使就算哪天小温真的因此而获得了升职加薪,来源也是同情性的补偿,而不是因为小温是能者、有本事。
  (本文已发表2016年6月2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