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心 怎么却落了不是?

标签:
健康情感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6年4月28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孙媛是一家私企的行政部专员,去年年初刚入职。入职初期,孙媛为了表现自己的友好和勤奋,经常主动帮助部门里的其他同事做些力所能及的职责之外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帮同事送文件或者给其他同事打下手等,孙媛从来不抱怨,也从没拒绝过,甚至有些同事喝咖啡、买下午茶,孙媛都主动抢着为对方跑腿。慢慢的,这些活儿就落到了孙媛一个人身上,而孙媛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同事们都说孙媛为人随和,懂事,有眼力见儿。可随着越来越忙,她无法像以前一样帮大家做,而且在孙媛看来,自己也不算新人了,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工作。没想到,孙媛的改变却招来了同事们的微词。
有一次一个同事让她到客户公司帮忙取材料,可烈日炎炎,孙媛有些犯憷,再加上自己有工作要做,因此,孙媛告诉同事自己不方便去,同事听了满脸不高兴。还有一次,有个同事给自己的实习生安排了一些事,由于实习生不熟悉工作流程,所以不能及时完成。没想到,那位同事竟然对实习生说:“去,找孙媛弄。”然后就听见实习生很不客气地对自己说“孙媛,把这个弄好”。这类事情一多起来,孙媛感到很不舒服,因此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孙媛就以各种理由拒绝。“刚开始大家对我还客客气气的,至少能说声谢谢,可现在,就连实习生都能对我指手画脚了。”
孙媛的改变,让周围同事明显感到了不适应,因此,很多同事对孙媛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经常话里有话地说孙媛“翅膀硬了”“长能耐了”“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等等。对此,孙媛感到很委屈,“我好心帮他们,到头来就好像是我应该做的一样。”“难道我做错了吗,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去帮他们做这做那。”孙媛说,自己想多做一些,能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有个好人缘,没想到现在的人缘反倒不如以前了。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案例中的孙媛想不通:“难道一开始我就做错了吗?”,对于这个疑问不无遗憾地说,之前孙媛的做法确实有问题。刚入职时,孙媛抱着“增加同事的好感、拉近与同事的关系”的想法,做了很多原本并不属于自己内容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帮送文件、给其他同事打下手,甚至跑腿买咖啡、买下午茶等等。可以说,孙媛初始的想法本身就不正确,做法上更加模糊,于是,结果自然也就模糊不清了。
在所有社会性群体当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来自他人的好感,都希望获得其他成员的赞许和认可,这个愿望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要想获得好感和认可,应该是建立在本身的价值和特点之上,自然地获得,这才是恰当的。如果为了博得群体好感,就不顾实际贸然开发新的获取赞许的来源,就很可能是不恰当的了。因为贸然开发的新来源,很可能并不符合自己应有的身份、特点和角色定位,也不符合自己长远的基本利益。
孙媛刚入职时为了获得群体好感,开发了新的获取赞许和认可的来源,做了大量原本不属于自己范畴的服务,这个基础错了。因此,就算当时换来了同事们的赞许,被评价为“随和、懂事、有眼力界儿”,这些赞许和评价也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之上,因此并没有意义。同时,这些有误的赞许和评价,也为今后埋下了隐患。当后来孙媛想要改变以前的做法时,之前的赞许和评价也就一定会随之相应地改变,同事们的微词、话里有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反应了。换句话说,现在孙媛获得的微词,是为当初错误地获得赞许而不得不偿还的代价。
在社会群体中、在各种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边界,这个边界靠自己宣告,也靠自己在实际交往、相处中用实际行为来逐渐形成。其实,当初同事们很可能并没有一上来就把孙媛当成打下手的、当成小跑,是孙媛自己首先模糊了边界,自己不断采用
“打下手、当小跑” 的实际行为做法,逐渐让同事们也模糊了边界,再逐渐让同事们熟悉、认可了孙媛自己宣告的新边界、新角色。
从这个角度说,孙媛目前的委屈也没有快速消除、解决的办法。同事们的微词和话里有话,都是孙媛目前必须要面对的正常反馈。如果孙媛又想变回原本的边界和角色,又不允许同事们对新边界、新角色有正常反馈,这个要求就过高了,毕竟同事们也都是普通人,只能做出普通人应有的反应。同时,孙媛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就是今后还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花更多的气力,才能逐渐形成在群体中新的角色和边界,并获得新的、相应的群体评价和印象。在这样一个整体的调整过程中,孙媛需要想开些。
从心理耐受力上讲,职场人的资本不仅包括工作技能,还包括一定的挫折体验。委屈感是职场乃至人生必备的历练,在某些不得不的场合下,经受一些委屈感的磨练是有益。孙媛可以仔细总结一下这个事件中前后、正反两面的经验,如果能够找出一些今后如何做得更好的体会,对长远的职场乃至人生之路都是一份宝贵的收获。
(本文已发表2016年4月28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前一篇:我该默默无闻 还是行事高调
后一篇:我脾气好 就该多干多挨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