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不是有意的 怎么成了"传话筒"

标签:
健康情感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6年3月24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身在职场,一定要多看多听少说话,有时候自己的一句玩笑话或者不经意间透露的某些信息,就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将来的发展造成影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自己无心说出来的话会被别人认为是有意为之,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变成八卦的源头,引起其他人的反感。
吴倩在公司做文员,因其性格开朗、外向,同事们都愿意跟她说话聊天,入职不久,吴倩就跟同事们熟络起来了,大家对她的印象特别好,一些年龄相仿的同事还跟她成了朋友。正因为吴倩大大咧咧,说话做事不太注意,很多关于其他人的事情都会从吴倩嘴里传出去,一些公司内部的事也会因她而传开,因此,慢慢地,在同事眼里,吴倩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传话筒”。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传八卦、嚼舌根的人,可有时大家在聊天时都会说些家长里短,明明大家在聊天,可为什么都针对我,觉得我是散布消息的人?”对此,吴倩心里很不平衡。比如吴倩看到同事在打印资料,发现这个同事在外边做兼职,这事只有吴倩知道,可没过多久,就有其他人来问这个同事关于兼职的事,该同事为此大为不快,直接找到吴倩质问。原来是吴倩在聊天时无意中说了同事兼职的事。再比如,公司里的一位负责对外宣传的同事被一家客户看好,想要将该同事挖走,这件事让吴倩知道了,大家一起聊天时,吴倩便问这位同事考虑得怎样,是不是要跳槽?这些话不小心又被别的同事听到了,然后大家也是“不经意”地问该同事为什么要跳槽,还旁敲侧击地问客户公司的薪水、职位和前景都怎么样。同事被客户公司看中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上司还找同事谈了话。后来,因为薪酬待遇的问题,同事没能跳槽,这让这位同事十分尴尬,便将这件事归咎到了吴倩的身上。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少,大家都觉得吴倩是传话筒,很多秘密或小道消息都是因为吴倩的不经意而变成了“众所周知”,甚至有些事情明明不是吴倩说的,大家也都会怪罪到她,这让吴倩很烦恼。“现在同事们已经开始慢慢疏远我了,可我真不是有意的,难道我从此不再跟同事说话聊天吗?其他同事说话我也不再插嘴吗?”面对如今的局面,吴倩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吴倩的烦恼,一层是经常无意中做“传话筒”但自己却又管不住嘴的苦恼,另一层是同事们因此疏远自己而自己又不知怎么办的苦恼。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能否管住嘴巴,很多原因和成长环境有关。如果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严苛,家长对孩子言语行为方面的戒条很多,那么孩子会谨慎把握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以免招来惩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说话方面也会自我禁戒比较多,客观上表现为嘴巴较严。如果家庭教养环境中没有给孩子树立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的规则,允许孩子不用考虑、顾及外界的环境和感受,随意想到什么就可以说什么,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形成说话还要顾虑外界的这样一个意识,说话就会一直比较随意,逐渐形成口直、口快的习惯。同时因为不需要面对说错话会怎样的结果,也没有发生过能让自己改变说话习惯的事件,那么这种习惯就会一直保留。长大后进入社会、职场,就会延续这种说话习惯,在相互交流、传递信息时没有禁戒意识和经验,想什么就会说什么,成了无心无意型的传话筒。
还有一些管不住自己嘴巴的人,是有心无意型的,既主观意识上并没有想说别人闲话的想法,但是内心深处却存在着说别人闲话的念头,只是自己意识上并不觉知。比如有些自卑心理较重的人,可能会无意中总是喜欢用语言刺激别人,通过用说别人闲话的方式来贬低别人,变相抬高自己,从而让自己显得很重要、很厉害的样子。有些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可能会无意中通过传闲话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被关注、有人听、有价值的心理需要。有些赞许匮乏的人,可能会通过传闲话的方式或讨好、或刺激周边的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闲话做出的反应,来感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意义、有存在。有些因为心理创伤而内心痛苦度较高的人,可能会通过传闲话、让别人也痛苦的方式,缓解自己内心原本的痛楚,作为对自己痛苦的一种平衡和补偿。
从心理角度说,以上几种类型无论是有心无意型还是无心无意型,背后都或轻或重反映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做调整,这些习惯成自然的说话方式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会推动自己不断重复这类事情,进而逐渐导致环境的反感、厌烦甚至抛弃,演变为恶性循环。
当然还有一些人爱传闲话则是出于有意识的,是在自己某些观念指导下的有意行为。通过有意识的传闲话,或者体现为打击别人,或者体现为抬高自己,或者体现为获取利益、躲避惩罚等等,是当代人生存焦虑和匮乏性焦虑过高导致的行为扭曲。这种有意型传闲话和前面说的有心无意型、无心无意型不同,这里不展开说。
对于“总是无意中做传话筒”的第一层烦恼,吴倩可以从积极一些的角度做理解,就是可以把这次身边同事们的变化和反应,作为促进自己调整原有说话习惯的契机和动力。在日常社会交往、交流中,经常地、不断地有意识提醒自己:要顾及周边人感受!要想一想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后再开口。如果吴倩自己确实没有相应的判断和经验,不知道哪些可说、哪些不能说,那么就找社会经验比较充足同时和自己比较熟悉、亲近的朋友,组成一个请教互动的小圈子。通过这样的自我调整,把以前不足的意识,再后天逐渐培养起来。
对于同事们疏远的第二层烦恼,吴倩可以两方面理解,首先相信通过自我调整和培养,自己以前的说话习惯会渐渐有改善,随着自己的改善,同事们的反应也会有变化的,降低自己在这方面的焦虑。其次,要理解同事们现在的反应:其实他们并不是反感吴倩传话,而是担心吴倩传话的习惯会伤及自己。换句话说,同事们同样具有好奇、喜欢知道别人秘密的本性。那么吴倩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既满足大家也喜欢听闲话,又不引起同事们的担心的问题了,比如可以继续聊天、同事们聊天时也可以插话,但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话题严格局限在社会八卦、娱乐趣闻等范畴,不涉及同事、领导、公司等范围,这样对吴倩来说,调整的难度和苦恼都会稍小一些。
(本文已发表2016年3月24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前一篇:我的努力“从明天开始”
后一篇:我该默默无闻 还是行事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