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努力“从明天开始”

(2016-03-10 17:00:46)
标签:

健康

情感

eap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6年3月10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我总是想做出点成绩被上司提拔,我也想象过自己升职加薪的样子,这些都是我的动力和方向,甚至就在我想象的同时,就想马上付诸行动,可真一到实际工作中,我就不自觉地松懈了,好像动力和方向一下子就没了。”李涛在广告公司市场部工作,入职两年,李涛觉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干什么,也想不起曾经做过什么。“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的,毫无目标,毫无起色。”李涛说,从入职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了目标,甚至细化到每日、每周、每季度要做什么,半年、一年、三年要学到什么程度、坐到什么位置,可直到现在,一样也没有完成。每天晚上李涛都反省自己,觉得虚度了一天,然后躺在床上又给自己定目标,可一旦到了该实施的时候,就懒了。
  每天早上到公司,李涛边吃早餐边看网页,早餐吃完了就一边做事一边听听歌聊聊天,反正就是不能专心下来。午休过后,又开始重复上午的工作状态,只有到了下班之前,才“发奋”完成当天必须收尾的工作,至于其他不着急的事,就留到转天了。周而复始,每天都是这样恶性循环。“一到晚上,我就特别后悔,躺在床上想着这一天一点收获也没有,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发誓,明天一定要努力。可到了转天,我却依然提不起精神来,照样踩着点进公司,整天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李涛说,有时他会像书里说的那样把目标写下来,然后完成了的事情都打钩,今日事今日毕,可常常是一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做。“我也尝试过报班、买书,希望能够通过外界的约束来监督自己,可只要觉得累了、懒了,就不去了,都是白花钱。”
  对于自己的现状,李涛感到十分恼火,也相当无奈。“我始终都是处在‘休息时想努力,工作时就松懈’的状态中,这就像一个怪圈,我真的只能跳在其中永远逃不出来了吗?”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李涛困惑自己会不会永远逃不出目前的怪圈?从理论上说倒是不会,但是李涛要想走出目前的怪圈,需要一个比较深刻和相对漫长的过程。

  从李涛的表述能够看出,比较常见的教育学措施、管理学措施、行为学措施以及各种自我激励技巧等,他自己都试过,但是都无效。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李涛目前陷在怪圈里,原因并不是他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技巧或方式,而是都知道,但是更深刻的内心阻碍,导致他虽然知道方法但却做不到。从心理角度来说,造成这种深心阻碍的原因很多,因为不了解李涛更详细的信息,只是从一些常见的可能上假说,感觉李涛是困在了抑郁+焦虑+自律障碍+行为惰性+自我评价不足等因素共同挖出的坑里。
  李涛的现状抑郁特点比较明显,我们说抑郁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组合体,人在抑郁状态下整体的心力已经被自我纠结消耗得差不多了,也就没有气力再去现实中完成的各种行为,于是李涛夜晚幻想的各种改变、改善、突破等,在白天就都无法做到了。
  同时,李涛内心还留存有希望自己改善的初始愿望,这个愿望在夜晚时以焦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于是每天晚上李涛都是各种思绪纷飞,情绪兴奋而彭拜。但是这种焦虑性的思绪纷飞和情绪兴奋恰恰又是极大消耗心力的,于是,李涛原本因为抑郁而导致的心力体力匮乏,又在夜晚的焦虑中被消耗了大半,于是白天就更加没有力量付诸行为了。

  另一个较常见的可能是李涛内心自我评价系统存有较大偏差,内心深处的主基调,是认为自己不行、没有能力、没有资格,配不上过好的日子、不值得享受成功和成就。因此,就算在夜晚短时的焦虑状态下也会激情昂扬,但在更多的时间里,占据内心主导想法的是“我不行”。在反复不断的“我能做好吗?我能让别人满意吗?我配得上做好后的一切吗?”的自我诘问的纠缠中,时间也就一分一秒过去了,于是李涛现实中的行为结果,也就真的没有做到、没有做好。这就隐隐应和了内心深处“我不行、没资格过好日子”的自我设定。
  李涛一族觉得自己不行的另一个常见缘由,可能跟惧怕失败有关,比如曾经的挫败以及因为挫败而导致的惩罚在内心留下的阴影。人类的上进、进取是一种本能,心理学称之为对不足的补偿、对优越的追求,是人初始的心理本能。但这种本能也很脆弱,如果在补偿不足或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受到过严重打击,会形成心理创伤。因为惧怕再度经历这种创伤的痛苦,于是人不敢再轻易进取,于是各种改善、变化的尝试都难以真正开始,因为担心万一又失败还会重新体会痛苦。这时外在行为上,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表现为不能开始,或是表现为开始后不能坚持下去。通过这样的行为表现,迂回地避免了内心恐惧的失败感和惩罚的再度来临。
  行为的特点是用进废退,上面说的带有逃避性的行为表现时间一久,行为自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技巧和能力越来越不足,惰性越来越高,自律和自控越来越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包容”,总是能够为自己找到各种理由,来放任和纵容自己的不堪。这一系列趋势,又反过来强化内心原有的“我不行、我做不到”的自我设定,形成彼此相互纠缠、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圈。

  从心理角度看还有一种常见的可能,就是李涛内心可能存有某些较深的怨恨,比如对某些人的不满、对自己曾经的境遇的抱怨与哀伤等。从心理模式上讲,当一个人内心存有怨恨时,假如能够顺畅地向外表达出来,这个人可能就会形成和李涛不同的某种人格模式,比如通过强进取进而获得某些指标性的成功,这是一种攻击力外化的表达。
  但是李涛没有这样,因为自我力量太虚弱,李涛一直没能顺畅地向外表达自己的怨恨,而是都淤积在了自己内心,造成攻击压抑。攻击压抑的初始表现多数会是不肯成功、放弃进取,就像李涛一直以来的表现。但同时,压抑本身无法真正消除痛苦,如果积蓄的痛苦量过大过多,时日一久攻击性还是要想办法表达出来。因为向外的通路堵住了,这时痛苦带来的攻击力就会逆转,转为指向自己。
  这种攻击逆转的常见表现就是李涛的模式,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改善不了,让自己活的不好,总是重复表现为不开始或是不坚持,从而实现“我做不到、我过不好”的事实结果。通过自己过得很惨的事实结果,迂回地表达自己对某些人的怨恨、抗拒和报复。只是呢,这种攻击逆转是用自己本人的惨痛和不堪作为代价,从心理意义上说带有明显的自虐成分,是种挺危险的心理信号。

  从心理学角度说,李涛目前处在不健康的临界状态,如果予以对症调整,李涛还有可能逐渐改善,虽然时间会比较长、过程会比较复杂,但还是存有改善的可能。如果目前的状态持续循环下去,时间一久,匮乏会发展为枯竭,那时抑郁情绪就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也有可能发展为焦虑症或强迫症,如果那样李涛就进入了心理疾病患者行列了,因此不能掉以轻心。从咨询实践角度来说,目前对李涛唯一推荐的方式是做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6年3月10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