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负能量”总是找到我

标签:
健康情感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6年2月25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负能量会导致工作中负面情绪的产生,也是一个人职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经常被负能量压抑着或者经常被负能量满满的同事“包围”着,那么即使是积极健康的人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最终影响自己的前途。
“我是一个心里很阳光的人,可自从进入公司后,我周围总是充满着负能量。”田蕾是去年年初来到公司实习的,当时有个年长的女同事总是帮着她,使她顺利度过实习期。在田蕾心里,这位女同事就是自己的大姐,除了工作外,两人也会聊家常。这位女同事经常会跟田蕾说自己对同事的某些看法、对公司制度的意见,也会抱怨一些工作中的事儿。对此田蕾并不在意,只是劝说和开导对方,时间长了,田蕾也会顺着对方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看法。“她是公司老人,很多事情要比我清楚,所以我很愿意听她的意见。”
比如有一次,公司推荐员工去培训,本来田蕾也想去,可那位大姐知道后却说根本不会轮到她:“能被推荐的不是有背景的,就是跟主管关系好的,你是新来的,肯定不行,为嘛要去当‘分母’?”田蕾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报名的念头。还有一次,部门主管让大家加班赶工,可这位大姐却告诉田蕾,耗一会儿就可以走人,因为转天还要返工。“这种加班根本没有加班费,谁愿意总耗那么晚。”听着老大姐的“经验”,田蕾也就不再积极加班了。类似的事很多,刚开始只是大姐一个人对她抱怨发牢骚,慢慢的,也有其他同事加入了她们当中。“我知道她们在抱怨,可我又觉得她们说的并非没道理,而且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她们曾经抱怨的事。我们聚在一起除了品头论足、发牢骚,好像根本没有其他话题。”田蕾说,她过去特别反感抱怨发牢骚,可是现在她也加入了这种负能量的“大军”中,每天不唠叨几句好像就能憋出病来。“都说‘人以群分’,可是我这么积极阳光的人,怎么就分到了‘负能量’群体中?”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田蕾自己觉得很奇怪,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
人的心态组成并不是单一的,没有人是百分之百的积极阳光,也没有人是百分之百的消极不阳光。所有人的心态,都是由一部分积极因素加上另一部分消极因素共同组成的。也就是说,田蕾说“自己以前很积极阳光”是相对的,以前的田蕾也有消极不阳光,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用个比喻来说,人的心态就像跷跷板,一边是积极阳光,一边是消极不阳光,哪边比例多一些,哪边就会翘起来,人的整体也就呈现那一边的状态,但是不等于说另一边不存在。以前的田蕾,可能是积极阳光的因素多一些,所以整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积极和阳光的。
人的心态是可以被环境因素影响的,当一个人比较多的时间浸泡在某种因素的环境下时,人的情绪、认知、行为就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因素的感染和影响。就像田蕾,每天和消极因素较多、负能量较大的人聚集在一起,接收对方相关的信息和情绪,并被它们不自觉地感染着,时间一久,田蕾自己的情绪、认知等就会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渐渐趋于消极。这种现象,中国古语谓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化或内投射。
人的内心里,既有积极阳光一半,也有消极不阳光的一半,人会通过自我管理,来约束内心里的某一半、释放另一半,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和环境一致,从而获得环境和群体的认同。当处在恰当的社会环境时,人的自我会约束消极的一半,不允许它们随便溜达出来,于是多数人在多数环境下,表现出的状态会是恰当的,是以积极、阳光为主的状态。但是,如果当身边包围的因素是以消极、负能量为主时,人会为了融洽于环境,获得群体认同,就会逐渐松动并释放出内心消极的一面,以此获得环境的认可。这种群体认同本能,也是田蕾逐渐变得消极不阳光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后来田蕾身边消极、负能量的人越聚越多的原因之一。
人类的关注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平均关注全部信息,只能集中力量关注想关注的。当人的关注力集中在某一点时,这一点以外的其他信息就会被相对弱化、忽略或放弃,以便保证人在这一点上能够获得最大的心理能量聚集。换句话来表述,就是说我们越关注什么,在我们信息获取总量中,这一类信息占有的相对比例就越大,其他信息占有的相对比例也就自然而然地就越来越小。在实际工作的这段期间,田蕾每天都处在消极、不阳光的人际环境中,这一部分信息占得比例越大,田蕾关注吸收积极阳光部分的比例也就越小,久而久之,二者的比例就出现了质的变化。
当人拥有某一特征时,就会更多地关注别人是否跟自己一样具备这种特征。当人内心的信息总量中某种因素的比例越来越大时,人再向外观察时,就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与这种因素相同、相近的信息,就像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开着奔驰车的人也更容易看到路上的奔驰。人的这种心理特点,会使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假性的扭曲,使得原本偶然、单一的因素不断地被自己发现到,从而让自己错误地相信这是一个普遍、多数的现象。田蕾后来觉得“她们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就来自这种心理特点的干扰。
田蕾做自我调整倒也不麻烦,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找积极、阳光些的同事或朋友,多相处、多交流,通过对方的积极因素来影响、感染自己。本质上就把前面所说的心态跷跷板、环境内化、群体认同、相对关注等原理,反过来运用。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
(本文已发表2016年2月25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前一篇:无论多幸运 我都感到战战兢兢
后一篇:我的努力“从明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