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的“好工作”不适合我

标签:
健康情感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6年1月14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份好工作,可是对于工作的好坏,每个人的标准却完全不同,因此,哪种工作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工作”似乎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正是因为家长与孩子的观点不同,才会在“好工作”上产生分歧,甚至使孩子们在求职中形成无形的障碍和压力。
周娜去年大学毕业,因为是家中独生女,从小到大备受家人的宠爱,因此当初毕业时,周娜的父母希望她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既能有稳定的收入,也不用太过劳累。可是,周娜的想法与老人不同。周娜认为,工作的好坏要看自己做得是否舒心,是否与同事合得来。“我想找一份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薪酬、职位上有所提升。”
通过海投简历,周娜找到一份销售的工作。可是自从周娜入职开始,家人就十分反对,父母不但不停劝说,甚至还联合了家里的亲戚长辈来说服周娜,让她辞职。在家人的轮番“轰炸”下,周娜只做了两个月就辞职了。随后,在家人的安排下,周娜到一家集团公司做文员。公司离家近,每天工作相对轻闲,每月3000元的薪水随着工龄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在家人看来,这才算一份好工作。可是,周娜却觉得工作单调,没有激情。工作三个月后,顶着家人的压力,周娜又辞职了。“我就是想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去年年初,周娜在一家地产公司找到一份活动策划的工作,虽然没有业绩的压力,但却经常加班,尤其到了年节,公司搞活动,经常很早出门很晚回家。这份工作周娜做得非常开心,同事很照顾她,老板也非常器重她。可是,在周娜父母的眼里,这根本不算正式的工作。“他们总说我‘别跟那帮人混,都不务正业’,父母觉得不坐办公室的工作就不算正式工作。”这次虽然父母不再唠叨,可每天回到家里,再也找不到以前其乐融融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父母接连不断的唉声叹气,或者指着电视中某个人物或场景来影射周娜。“那段时间,我简直就是在遭受父母的‘冷暴力’。”结果,那份策划的工作也无奈“夭折”了。
此后,周娜又辗转找了几份工作,可都是因为周围人认为“不是好工作”而辞职。“我现在精神压力特别大,我问他们什么是好工作,可是大家说的不一样。他们说工资不高不要紧,职位低不担心,只要舒心就行,可是他们给我找的工作我并不开心,怎么能算是‘好工作’呢?”周娜说,现在她特别纠结,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管到哪里工作,只要有人说“不好”,她就会辞职。“或许,让别人满意的工作才算‘好工作’吧。”周娜说,她觉得自己在哪里都呆不下去。“是不是我的观念有问题?我是不是永远也遇不到‘好工作’了?频繁跳槽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影响,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好工作,摆脱‘跳槽’的怪圈。”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这个案例全篇贯穿的就是矛盾和纠结。矛盾体现在“什么是好工作”的定义上,周娜的父母的定义是好工作需要稳定,而周娜自己的定义是好工作要干起来有激情。委实说,要稳定还是要激情,这本身并没有对错区分,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各自观点上的区别。难的是,当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的观点不一致时,周娜无法做出取舍,陷入矛盾和纠结。
这份纠结的心理本质,是两头都想要、都不想放弃,既想满足自己的期望和追求,又想同时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和支持。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假如意见确实能够一致、能够双方兼顾,这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放眼现实世界,往往是无法达到各方同时都满足,鱼和熊掌无法同时得到才是现实中多数的常态。周娜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在无法都满足时,依然强求都要满足,心理学称之为双趋冲突,所以难受、所以纠结。
遇到这种“都想要、又无法都要到”的矛盾怎么办?通常来说有两种常见的选择,选择之一是经过周详权衡之后,放弃某一头,同时提高自己“对放弃”、“对另一头”的心理接受和心理适应。还有一种常见选择,就是心里继续保留两头都想要的愿望,现实里暂时先不做大的变动,继续留在矛盾与纠结中,在难受中体会、思考,期待下一时段的心智开悟,套用禅家的话,叫做烦恼即菩提。
案例中,周娜为了缓解矛盾和纠结,却选择了不太常见的方式:不断找新工作,找到后接收家人的评价,如果评价中稍有微词,就跳槽再找新工作,再回来接收评价,不行再跳槽。平心而论,她这样做是希望通过不断换,来找到一份既能满足家人“稳定”要求,又能同时满足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本质上依然是前面说的“两头都想要”心理的体现。只是呢,这种通过跳槽撞大运的方式,首先能撞到的概率极其小,几乎从开始就注定了令人失望的结果。最大的问题,是这种方式牵涉的现实代价过高,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跳槽撞大运的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会逐渐转移到心理。开始阶段,会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方面给自己造成困惑,就像周娜说的“感觉自己在哪都呆不下去”。这种感觉,是现实中不断被碰壁之后带给人的错觉,只是很遗憾地说,这种错觉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出来的。
随着时日推移,这种负面心理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加固,会进入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已经不仅仅是错觉了,而是认识体系出现了惯性的、稳定的误区和混淆,已经是对人影响比较明显了的心理问题状态了。
因此,周娜要想跳出“不断跳槽”的恶性循环,关键是要从心理上跳出“两头都想要”的虚妄和纠结。要搞明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顾及着,也就等于什么都要不到。跳出自己已经熟悉、习惯了的思维圈,接受另一个新的想法,有时会是让人痛苦的,但是就算有痛苦,也要努力说服自己思考这个新认知、正视这个现实。
同时,可以进一步想一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能舍什么?等等,做一次细致的权衡与取舍的思考。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是“断舍离”,周娜可以自己体会下,也可以找人一起谈谈。
(本文已发表2016年1月14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前一篇:由主动变被动 越发"张不开嘴"
后一篇:无论多幸运 我都感到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