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认真 咋还偏执了?

标签:
强迫怀疑强迫检查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5年10月29日《每日新报-职场》)
刘敏在公司做会计,入职近10年,一直都是认认真真的,几乎从未出过错。“当初带我的‘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也以他为榜样,哪怕一点小问题都不能放过。”
10年前刘敏进入公司时,部门总监让一位资深的老员工带刘敏入门,刘敏把对方视为“师父”。这位“师父”本身就是特别仔细的人,尤其是在工作上,哪怕一个小数点都要仔细核对,一旦发现哪里有疑问,哪怕加班加点也要把问题找出来。“师父”的这种认真做事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刘敏,在“师父”的潜移默化之下,刘敏做事风格也是越发谨慎。有一次在做总结时,刘敏发现有一个数与之前预算对不上,结果核对了几个小时才发现,是部门上报时少上报一张单子。从那件事起,刘敏更加小心,生怕出一点错。
三年前,刘敏的“师父”跳槽走了,“师父”的工作都由刘敏接替。自从接手了工作后,刘敏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每项工作都要核对两三遍才算完成。起初大家都以为刘敏只是出于对工作的认真,才会谨慎小心、对数字敏感,可随着刘敏做会计的年头增加,她对数字越来越敏感,甚至发展到有些“偏执”的地步。
“大家都说我‘偏执’,要么就说我有‘职业病’,可我真的不是有病,看到不对的数字我就特别难受,甚至浑身别扭。”刘敏有些烦恼地说。有一次,有个同事给她发信息,说要报销差旅费,同事跟刘敏说的是“1285块”,可是给她发信息时却写成“1280块钱”。“虽然是5块钱之差,但是如果不问清楚了就容易出问题。”为此,刘敏把电话打回去核实,对方告知刘敏以短信内容为准。可刘敏却不厌其烦地打电话让同事一定要把所差的5元票据找到。“虽然她告诉我5块钱不要了,可我不能这么马虎。”结果,就为这5元钱,同事的差旅费拖到下个月才报销。“同事埋怨我,可我不能这么马马虎虎就过去。”
后来,刘敏的这种状态甚至也带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有一次,刘敏看到同事写电话号码,但字迹潦草,刘敏偏要帮同事改过来,还说如果写得不清楚就会产生误会。还有一次,刘敏在与一位医生朋友聊天时,发现对方家里的钟表停了,于是非要朋友把表调准确,对方告诉刘敏钟表几乎不用,可刘敏依然不依不饶。有时候,在与人聊天时,不管是否涉及到钱,只要一提到数字,刘敏就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发现不对了就偏要马上掰扯清楚,哪怕看到书上有不对的数字,刘敏都要一一改过来,甚至还要打电话去核实。对此,周围人都非常受不了。“我就是太认真了,这是习惯,我也改不了。”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案例中的刘敏对数字有异于常人的敏感,不做出相应纠正就会浑身别扭、特别难受。同事们说这是偏执,其实这不是偏执,而是强迫,准确地说,刘敏目前的情况是“强迫怀疑+强迫检查”症状级心理障碍。
刘敏认为自己形成现在的情况,是受当初带自己的师父的影响,所以形成了“特别仔细、太认真”的职业习惯,这点刘敏说的不对。刘敏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强迫表现,跟之前的师父之间只有表面上的形式关系,更多的深层原因与链接,是来自刘敏自己的内心。
首先,刘敏自己的人格特点上带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我们不太了解刘敏的成长经历,但是通常来说,具有类似特点的人早年经历中通常是有着一个比较严厉、苛责的生活环境,其父母或养育人多半也多有类似强迫人格特点,比如过分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要求十全十美,同时又比较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刘敏一类的人,内心通常怀有比较明显的不安全感、不完善感、不确定感,存在过于追求完美的心理动力,这份动力表现得太强了,打破了内心应有的平衡,从而引发内心的冲突和焦虑。这一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表现就是过度认真、过分严格,对自己以及相关的他人要求也过分的高。
案例中提到,刘敏在一次做总结时出现数据对不上的失误,对于刘敏来说,这算是形成她后来“越发谨慎”、“更加谨小慎微”表现的一个现实性刺激原因。前面说过,刘敏这一类型的人在成长经历中往往有着严格、严厉的父母或师长,父母或师长对于孩子出现过错、失误,通常会给予严厉的斥责或惩罚,这就在刘敏的内心里早早埋下对“过错、失误”异常敏感、异常警惕的种子。假如刘敏早先还确实曾因某些失误或过错,受到过挫折、打击,那么这种敏感和警惕就不仅仅是种子了,而是一种创伤性阴影记忆了。
因为这些原因,刘敏工作后类似“总结时数据对不上”的事件,或是诱发并助长了内心深处对失误、过错的敏感种子,或是唤醒了对失误、过错的阴影记忆,所以随着时间,刘敏“越发谨慎”、“更加谨小慎微”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刘敏这类人的认知模式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绝对化、概括化、灾难化等误区性思维特点。比如绝对化思维的表现会是“我必须一点错都不出”、
“我必须要完美无缺”
“我必须要保证成功”等。比如概括化思维的表现会是“我今天出现一个错误,就说明我整体上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人”等。比如灾难化思维的表现会是“如果万一出现失误的话,我天就塌了”、“如果数据对不上,那我的领导就会不再认可我,我的父母亲人就会不再爱我,就不会再有人看得起我”等。
这些误区性思维,与前面说的内心深处的敏感种子、挫折阴影一起,共同盘结在刘敏的人格体系中,成为刘敏今天“强迫”的内在原因。
导致刘敏强迫情况越来越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刘敏现实工作中的压力。案例中叙述,自从师父调走后,刘敏自己独立负责全部的工作,从这时起,综合、整体的工作负荷与压力,导致刘敏内心上压着的“责任性负荷”越来越重,催发内心中早先埋有的对失误、过错异常敏感的种子。
于是,刘敏“独立做全份工作,压力大、身心负荷重——焦虑、担忧“千万不能出错,否则天就塌了”,所以要花更多时间反复检查错误——身心负荷越发加重,越发焦虑、担忧”这一循环圈越转越紧,终于使刘敏陷入目前的强迫之坑。
综合来看,虽然刘敏自己给自己找出了“就是太认真、就是职业习惯”的解释,但是从案例的实际叙述来看,特别是最后两段里的描述,刘敏目前的情况表现真的不能掉以轻心。目前的情况已经不是什么职业习惯,也不是什么太仔细、太认真,刘敏现在的表现已经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表现了。
对刘敏的建议也很简单,有条件的话尽快换一个压力与负荷稍轻一些的岗位,同时尽快找心理顾问详细谈谈。假如以目前的状态继续延续下去,刘敏的情况肯定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最终会发展为症状级心理疾病。
(本文已发表2015年10月29日《每日新报-职场》)
后一篇:为什么别人总想“陷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