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太有心机 还是我太过“聪明”?

标签:
计较厚道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5年10月15日《每日新报-职场》)
“小林就是特别有心机,平时装得特别老实,实际上很有心眼儿,利用我往上‘爬’。”刘静心里极为不平衡地说。
刘静是公司管理部的员工,前年年中,小林应聘到该部门。小林性格有点内向,但是嘴比较甜,平日里一口一个“大姐”地喊刘静,刘静也对这个“小妹妹”很有好感,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交往,刘静总愿意带着这个妹妹。用刘静自己的话说,她本身就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再加上她对小林的“爱护”,在工作上只要小林遇到麻烦或者不公平的事,她就会替小林出头。
有一次,部门总监安排刘静和小林去外地培训,在此之前,刘静和小林已经出过一趟差了,可是由于部门里其他人都有事不能去,因此部门总监只能安排她们再去一次。这让刘静心里很不舒服。“其他人有事都能请假,怎么我们就不行。”为此,刘静找到部门总监“评理”,说自己有事去不了,并以“小林是女孩子,又是新人,总出差不方便”为借口,质问部门总监“为什么经常安排我们出差”。“我让小林去问,可她就是不去,我都觉得窝囊。”刘静说,经她这么一问,部门总监才安排其他人去。“我一个人去找总监,还不是两个人受益?”
还有一次,在放假期间公司需要有人值班,正好安排值班的那位同事临时请了事假,于是部门总监便征求其他人意见,看谁能代替值班。当问到刘静时,刘静一口回绝了,并说自己已经值过班了,可当问到小林时,小林虽然也参加过值班,但还是答应下来。“我觉得她特别傻,总是窝窝囊囊的。”因此,刘静暗地里告诉小林,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一定要据理力争,可小林却笑着说“没事”,这让刘静很不高兴。“看她的意思,就好像我多是非似的。”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当小林自己遇到麻烦时,刘静就会私下里“教导”小林一定不能吃亏,别被人当成傻子;当小林和刘静一起共事时,刘静就会找其他人理论,理由就是为小林“拔闯”。可小林似乎并不“领情”,没有一次按照刘静的“指点”去做,相反总是傻里傻气地默默承受着。
结果,在去年年初的最佳员工评选中,小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全票通过。大家都认为小林为人厚道,从不计较,可刘静却不以为然,认为大家都在“巧使唤人”。不久前,小林又被提升为主管,这下刘静有些按捺不住了,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我比她资历要老,也比她能力强,就因为我这人恩怨分明,才落得别人‘不待见’,可她倒好,不维护我,反而利用我对她的好,自己爬上了主管位置,”刘静愤愤不平地说,“要不是我总帮着她,处处替她出头,她能这么顺利当上主管吗?还不是总得被大家欺负?”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从叙述中看得出刘静很委屈,也很不满,但是细致深究一下,却能发现导致刘静委屈、不满的背后,含有着大量的认知错误和行为错误,正是这些错误,导致刘静自己情绪上的难受。
首先,刘静持以的“涉及到自己利益,一定要据理力争”这个认识,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看,对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运用中,会涉及到很难把握好的“度”的问题。“据理力争”稍过一点儿,可能就会演变为“斤斤计较”,再稍过一点儿,“斤斤计较”可能就会滑向“事事设防、过分算计”,如果语气、声调、表情上再稍过一些,就有可能滑向“胡搅蛮缠”,等等。
现实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表达、表述、表演等方面的能力都是非专业级别,往往在实际运用“据理力争”时,对方接收到的却是“斤斤计较、过分算计”等感受。同样,现实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自己本身拥有的资源并不丰富,有些甚至还处于匮乏状态。当一个社会的整体资源相对匮乏、大多数人尚需拼命博取才能获得一点儿利益时,这个社会里的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有着较深的“计较”的影子。因此,当刘静总是流露出太多的自己的计较时,往往就会触发大多数人内心深处也挺计较的难受。当一个人总是经常不断地触碰、引发多数人的难受时,刘静自然就很难在职场层面、社会层面如意伸展了。
反过来再说一下“厚道”,其实厚道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群体角度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别人厚道,深一点儿来看,喜欢别人厚道的背后,包含了对自己“计较”的迎合与呼应,因为自己可以从他人的厚道中或多或少地获得好处与便利。换句话说,同事们全票评选小林为最佳员工,是对小林一直“厚道”的回报,但是这个“回报”举动的深层心理其实无法排除捆绑的成分,既通过评选把小林推上“厚道”的高台,让小林今后继续不断地厚道下去,从这个深层含义来说,同事们的心理其实也并不太厚道。当然,能够给予一定回报,这至少要比“既要求你厚道又不给你回报”相对厚道了。
从心理机制上说,现实中确实有许多表层的“厚道”,其实来自于深层的“窝囊”。具体到小林是不是这种?案例中并没有叙述,这需要通过小林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做判断。如果小林在表现厚道时,内心是平静、安然的,那对小林自己来说,这就是合理的厚道;假如小林心里并不喜欢、感受上也是难受的,但是因为不敢拒绝才不得不表现出“厚道”,那就是窝囊。再延展一点儿说,刘静总是愤慨小林“窝窝囊囊”,这背后不排除刘静内心深处是怀有“窝囊”的痛点,所以不能见到自己或别人的窝囊、不能被触碰这个痛点。
在职场上,厚道的员工确实可以比不厚道的员工多获得一定条件和程度上的回报与机会,比如小林被评为优秀、被升职为主管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展开说了,因为所有的职业教育、企业培训中都已说很多,微博微信上大量的心灵鸡汤也不断地浇灌这一条。
其次,刘静对小林的各种“爱护、出头、拔闯”,这背后包含有高位感、控制感等成分;自己“指点”之后就要求小林照着去做、当小林没有按自己指点去做就愤愤不满,这背后包含有操纵、强制等成分。从心理意义上说,这些都是刘静边界不清的表现,体现了刘静一厢情愿、只以自己标准为标准的僵化认知。正是因为以上这些,所以刘静经常会陷入失望、不满、幽怨等难受的情绪之中。其实作为不同的独立个体,刘静可以给小林建议,但是建议之后小林怎样去做,那就是小林自己的事了,小林有权利和自由拥有自己的理解、标准和做法。
同时,刘静建议之后就希望小林按照自己说的去做,这背后也包含刘静自己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的成分。但凡这种自己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的人,深层心理常常是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自我体会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才会面对外界、外人时,越发强横地在意、主张自己的重要性。
第三,刘静自诩“本身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是因为自己“恩怨分明,才落得别人不待见”,这个表述隐含的意思是自己没问题,是同事们太差劲、太是非,这个认知有着很大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刘静的“眼里不揉沙子、恩怨分明”,其实是来自刘静自己内心的计较、强制、操纵、控制感等心理原因,同时在表达、表现上的能力、技巧存有不足,所以才会导致群体中周围人的不良感受,深究问题的原因,大部分是来自刘静自己。
刘静关于小林“反而利用我对她的好,自己爬上了主管位置”的表述,则透露出更大、危险性更高的认知歪曲,已经带有无中生有、虚妄幻想的成分了。如果说前面说的斤斤计较、操纵强制、表达不当等已经算是问题了,但是危险还不算太高,因为毕竟在当下现实社会里类似的人其实还很多,能改善更好,改善不了也没什么,扎在问题堆儿里自己的问题也就不很明显了。但是自己凭空用想象编写别人并不存在的“侵犯”,再为这个无中生有的侵犯而愤怒、怨恨不已,这已经疑似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了。
此外,刘静觉得“自己能力强、资格老就应该被提拔”,这个认知也有问题,因为被提拔不仅看能力强、资格老,还要综合考察、评价其他因素,而这些综合因素方面刘静明显是存有问题的,而且何谓“能力强”这又是一个模糊概念。以及刘静认为“多做工作是吃亏,让小林少做工作就是帮助”、“自己帮助了小林,小林就得维护自己”、“觉得大家对小林是欺负”、对“欺负”的定义、对“恩怨分明”的定义等等,都含有大量的可以矫正的认知误区,以后有机会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下。
(本文已发表2015年10月15日《每日新报-职场》)
后一篇:工作认真 咋还偏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