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孤独 因为不会聊天?

标签:
孤独不会聊天职场心理eap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5年8月6日《每日新报-职场》)
“我觉得自己独处比跟别人打交道容易得多,虽然自己呆着总是让我感到很孤独。”李云说,自己虽然不是很喜欢单独呆着,但不知为什么总是不能融入到集体中。
李云在公司里做文书,按说平时免不了跟人打交道,可这恰恰是李云最头痛的地方。“如果完全因为工作关系跟别人有接触,那样还好,可如果是工作以外的事情,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相处了,好像别人也不愿意跟我说什么。”李云说,其实一开始大家很愿意跟她接触。刚进入公司时,有一次有个女孩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她要结婚了,大家都纷纷道喜,李云也替同事高兴,可当女孩满怀期待地望向李云时,李云却表现得很冷漠,愣愣地看着对方然后只是“嗯”了一声。“我想恭喜她,可忽然间就好像忘了应该说什么。”等李云反应过来时,同事们早已经聊得火热,她根本插不上嘴。“我要是再说恭喜的话,显得有点儿突兀了,索性也就不说了。”
平时同事们在讨论一些吃、穿以及生活上的事时,李云大多数时间是听着看着,几乎很少参与。“我想不出该怎么把话插进去,也不知道该怎么找话题。”有一次午休时,三个同事在聊装修的事,李云正好也有装修的打算,就想让同事帮忙出出主意,可又不知怎么开口,只好问同事装修哪种风格好看,同事面面相觑,最后有个同事说“风格太多了,你喜欢什么就怎样去装修”。同事的回答让李云不知该怎么再说下去,等她琢磨琢磨再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同事们早就散了,各干各的事了。李云觉得很不是滋味,好像别人不愿意搭理她。“我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展开话题的,可是到我这里,既不能提出话题也不知怎么插嘴,好像永远与他们格格不入。”李云说,现在她越来越不愿意跟同事说话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上上网,什么都不用想。“如果想融入他们,就要绞尽脑汁想话题,说他们感兴趣的、爱听的,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李云很苦恼,“我不是自闭的人,也想跟大家打成一片,或许是我自己性格的问题,是不是大家都不想跟我接触呢?”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从李云的叙述看,导致她有孤独感和心理苦恼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内向性格和自信不足的心理因素,也有实际沟通技巧不足的经验问题。
从心理因素来说,内向性格的人在对外交际、社会交往方面投入的关注力相对比较少,更多的关注力是放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这种情况时日一久,可能就会对一些“人情世故”、“时鲜话题”方面不太知晓,同时因为在对外交流交往方面投入的关注力不多,一些“拉话题、找话头”等技巧也不太熟悉。这种状况下,有时在和外人交谈时,就可能会出现搭不上茬、说话突兀、彼此不在同一频道等情况。
在性格内向的同时,如果还混杂有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往往就会把上述情况解释为自己差劲、不如别人。进而会觉得社交、沟通等事情都是让自己暴露不足、让自己尴尬难堪的负担,渐渐地能躲就躲,久之形成一种躲的惯性。这样躲的时间越久,心理上抵抗社交焦虑的能力就会越低,相应的经验、技巧也就越发陌生,下次再碰到社交不顺的情况时,就会越发快速、自动地想到退缩。
在上述心理过程中,一些人还会逐渐形成认知上的误区,比如“我不会说话,所以别人肯定会讨厌我”、“因为我差劲,所以别人一定不愿理我、不愿带我玩”等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的心理作用,是为自己找到自认为合适、合理的借口,支持自己逃避现实社会交往,支持自己与外界隔离,本质上是给自己一种扭曲的自我宽慰。
这几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纠缠,互为基础,互为烘托,结果就是逃避行为越来越惯性化,认知误区越来越深刻,最后形成面对社交焦虑时一种下意识的自动机制。现实中的表现就是长期与外界隔阂,宁愿缩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也不愿意和外界交流交往,久之与人面对面沟通能力退化,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一族。心理情绪上,自卑、恐惧、孤独感越来越重,经常出现情绪低落、内心空虚、心情烦躁甚至抑郁心理,对身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由自卑、认知误区等心理因素自编自导出来的孤独状态,就如同自己造一堵墙再把自己围困进去。“社交缺失人群”在职场中会被周围人不自觉地“过滤”掉,渐渐成为“隐形人”,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前途和提升,同时这样的人即使有才能也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通常业绩平平,这更成为无法提升的“硬伤”。从心理层面来说,首先要从心态上要求自己与社会保持一定互动,提醒自己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外界接触,会会朋友,说说话,与社会保持互动。要相信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和短处,多相信自己一些,打破自造的封锁走出去,勇敢地和别人接触一下,往往孤独感也就自行消减了。
从行为层面来说,直接从交往经验、技巧上做改善也是可行的。
要想较好地融入同事圈子,要做到多倾听、多应和、多赞美、多参与。平时多留心大家的话题喜好,比如有的人在乎饮食,有的人在乎美容化妆,自己可以多仔细听一下,熟悉后再挑别人擅长的说。自己不懂并不重要,甚至不懂有不懂好处,请教可以调动对方的兴趣,很多人也乐得有表达表现的机会,你要不断的夸他懂得多、说的对之类的,这不叫虚伪,这是人际应和。
如果是新入职、新调动等,开始时同事对你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会有一些距离,你可以以谦逊、诚恳的姿态,尝试着与同事建立轻松的谈话。有时为了拉近距离,聊天时可以适当地说一些自己的小故事、小玩笑与大家分享,当然,不包括自己的隐私秘密。如果觉得和身边的同事确实没什么话题可以说的话,你就干脆由衷赞美一下同事,比如你今天的衣服(发型)很漂亮等等。总之,你想让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样对别人。
同事们有各种群体活动邀请你时,除非万不得已,一定要积极响应、按时参加。聚会时努力和大家保持一致,熟悉的就积极参与,不熟悉的可以微笑观看。每天以微笑示人,首先从见面打招呼开始,“你好”、“今天挺开心”之类的。日常从身边经过的同事,至少要冲他(她)微笑,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很多同事熟悉起来。同事圈子中,通常都会有几位是隐形的带头人物,那么由一个点突破,先找到同事里的领头羊搞好关系,很快你就会和一大片人融合。
(本文已发表2015年8月6日《每日新报-职场》)
后一篇:灾难过后是否马上做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