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受“姐妹”打击 如今害怕有人示好

标签:
心理边界朋友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曾因受“姐妹”打击
如今害怕有人示好
同事对我太热情 我该怎么办?
(本文已发表2015年7月9日《每日新报-职场》)
小米最近为人际关系的问题感到很烦恼。公司里有个年长的同事,每天都喊她“小妹”,而且真的像大姐姐一样照顾她,尤其是涉及一些私人问题时,总恨不得让小米对她毫无保留地全部告知。“我真的不敢跟同事交心,不是说同事不好,而是我吃过这方面的亏。”小米说。
小米在上一家公司是做人事工作的,当时有个同事比她大几岁,成天对小米“妹妹,妹妹”的叫得很亲热,这让刚刚入职的小米很感动。“她经常跟我说一些单位和家里的事,甚至特别私密的事情都会跟我讲,慢慢地我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大姐,也会时常跟她说一些隐私和心里话。”小米说,没想到就在转年评定晋级时,一直自以为表现良好的大姐居然没有得到晋升,反而是默默无闻的小米被提升为主管,这让那位大姐感到很窝火,于是一口咬定是小米在背后说她坏话,做了手脚。“我根本没有做任何对她不利的事,相反在晋级评定的调查中还为她说了好话。”任凭小米怎么解释对方都不听,从此形同陌路。
这件事让小米很郁闷,然而让她更郁闷的事还在后边。晋级的事情没过多久,小米就听到了一些关于自己的流言。有人说小米是因为给了上司好处才会得到提升;有人说小米为了“往上爬”,不惜凭着自己的一点点姿色跟集团的某位高管交往;也有人说小米嫉贤妒能,看到比她强的人就要在背后给人家“穿小鞋”……起初小米并没有往心里去,觉得清者自清,可是到后来小米发现大家都在她背后指指点点,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有她在,别人说话就会夹枪带棒有所指,甚至跟她说话的时候都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她。“那时我都快被气疯了,每天以泪洗面,不知道该如何澄清自己,又怕越描越黑让人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小米感到窒息和无助,最后只好辞职了。
来到现在这家公司后,小米吸取教训,与公司同事只谈工作,不谈隐私,对每个人都很客气,而且工作非常努力,虽然大家对小米不是很了解,但都很尊重她。可是最近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向她示好的“姐姐”,她反而不知该怎么处理了。“看上去人家对我是真的好,如果我总是对人家冷漠,别人就会觉得我不近人情,时间长了我就会被同事‘隔离’了,可如果我再像以前一样对她掏心掏肺,一旦出现问题,我就只能像上次一样辞职走人。”小米为难地说,“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呢?”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从人际心理来看,每一种关系都需要有相应的角色作为基础,配合角色和身份,发展相对应的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是相对稳妥的。而“职场同事”与“私人朋友”二者之间,在角色、定义、外延等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果要建立一份“同事+私人朋友”的关系,的确是属于很难处理好的。案例中的小米姑娘遇到的,就是角色与关系之间出现了错位模糊导致的困扰。
从关系本身来说,任何人际关系中,双方(或各方)彼此之间都是有界限的,心理学称之为“边界”,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彼此都需要拥有一定的适度的心理距离,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更不能忽远忽近。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姑娘之前和那个同事之间的心理边界就有问题了。“同事”之间的边界是较宽的,而“姐妹、闺蜜”之间的边界是较窄的,一会儿是“同事”一会儿又是“姐妹闺蜜”,这种超出常规的忽远忽近的间距很难达到适应,往往会出问题。
狭义的“亲人、密友”等心理边界距离是较窄的,比如相互了解个人隐私,在很多事情上能相互担待,面对利益时会在一定程度上舍己为对方等等。而“同事”的心理边界是较宽的,只是“共同做事”的协作关系,为了相近的大目标(比如公司利润、员工报酬等)但同时各自又有自己的小目标,这就是边界的体现。
案例中的小米姑娘之前忽视了同事之间原本应有的心理边界,把自己对姐妹、闺蜜等定义的理解,套用在了身边的同事身上,结果被打击到了。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那位同事初衷不纯,还不如说是小米被自己的不成熟打击了,作为不明职场真相的新人,自己撞了自己的头。
职场也是江湖,同事之间既不是家人也谈不上密友,工作上良好配合,做双赢的事就行。特别是职场新人,私下里尽量不跟个别同事过分接近,不谈过度私密的话题,不参与对领导对同事的议论评价。碰到相处很好的同事可以谈很多,比如社会新闻、娱乐趣事等等,但不过多涉及私人生活领域。彼此保持应有的心理距离,不随意授人以话柄,不涉及各自隐私,不裸体相对,这属于恰当而合理的自我保护。
极少数情况下,在确实具备了一定社会经验和人际洞察力之后,特别是有了长期交往、有过真正的深层合作之后,再考虑是否建立同事以外的友情。在前提不具备时贸然拉友情,受伤就会难免。仅仅在同一战线呆过的并不算,只有血里火里一起滚过的才能是真正的战友。
前一篇:上司发脾气 倒霉的总是我?
后一篇:心里孤独 因为不会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