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励君心理顾问
赵励君心理顾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21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司发脾气 倒霉的总是我?

(2015-05-26 09:48:11)
标签:

被欺负

逆来顺受

职场心理

eap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5年5月21日《每日新报-职场》)

http://s5/mw690/001lyZtkty6SyZpEwzW64&690倒霉的总是我?" TITLE="上司发脾气 倒霉的总是我?" />

  “我在公司就是老板的出气筒,老板动不动就拿我撒气,有时我都不知道因为什么。”在王毅眼里,老板是一个脾气暴躁、总是欺负下属的人。
  提起这些事,王毅就很郁闷。有一次老板让王毅整理一份会议资料并打印出来,还没等王毅把资料打印出来,老板又让他整理文件柜,帮着找文件,并强调该文件“马上就要用”。王毅不敢怠慢,立刻帮着找。可还没等王毅找到文件,老板就冲他大吼:“会议资料怎么还没给我?让你干点儿什么都是慢吞吞的,我请你干什么?”对此王毅觉得很委屈:“他每件事都是急事,也不管我能不能干完就又给我安排活儿,我根本就忙不过来。”还有一次公司开例会,开会之前老板给各个部门经理都发了E-mail安排任务,可由于需要发送的人太多,老板在发送名单上漏掉了王毅和其中一位部门经理,结果王毅和那位同事自然没有完成任务。临近开会了,老板当着很多部门经理的面对王毅大喊大叫:“我叫你做的事,你怎么一点儿也没做?”而对于同样没收到邮件的部门经理,老板的态度却很温和,只是严肃地说了一句“你怎么也没做!”王毅本以为是自己耽误了工作,可当他让收到邮件的同事将邮件打印出来后发现是老板的问题。事后,老板只是对那位部门经理说:“不好意思啊,我都忙晕了。”可是对于王毅,老板丝毫没有表现出歉意,反而大声对他说:“离会议时间还有半小时,你马上给我做完。”
  “任务太多,我不能及时完成,他认为是我的错;老板自己的疏忽导致我完不成工作,也是我的错;我和同事同时遇到问题,结果好像还是我不对。”王毅苦笑着说,“是因为我好欺负?还是我的能力确实不行?为什么老板的撒气对象总是我?”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被上司欺负的职场人往往体验恐惧、压抑、自尊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以及头痛、慢性疲劳、精力不足、注意力分散和过度警觉等也很常见。最严重的,是可能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一项挪威的研究发现,经常遭受欺负的受害者中,有40%的人在某一阶段有自杀的念头,对日本企业员工的研究也发现,被欺负是导致自杀的一个显著原因。欺负还有“涟漪效应”,能影响到受害人以及目击者工作以外的社会关系。一项调查发现,欺负事件会使受害者的朋友或家人卷入是非,造成了受害者与朋友或家庭关系的紧张。 
  通常来说,职场中如果一个下属总是被上司欺负,背后往往有一些原因。首先人格中有以下特征者,比较容易成为工作场所中的被欺负对象:情绪不稳定,容易烦恼,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性格较为内向,有某种程度的逃避现实等。这些人往往社会技能不是很高,在公司内部的资源型也很低,获得同事的支持较少,导致了他们的自尊心很弱,习惯于逆来顺受,最容易遭受资格老或地位高者的欺负。

  从容易逆来顺受的员工的成长经历来看,在儿童时代父母在管教上有很多限制,不允许自由探索,导致无法获得控制的感受,不知道如何影响外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自认为无法取得成功。心理学认为0-3岁、3-6岁是人格发展的两个重大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假如父母经常否定儿童,常给予笨蛋、饭桶、蠢货等贬抑性评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缺乏主动性,长大后只能依赖别人而且感到内疚和自己差劲,在这种情况下,他交往的人中自然是容易占便宜、容易欺负他的占多数了。
  很多成年后经常受欺负的人,从小时候起就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导致孩子会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的需要。有部分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需要,容易把别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因为内心安全感差,难以拒绝他人,领导找做额外的工作,他不敢拒绝,担心“我若不帮忙,他们会不会以后故意在哪儿刁难我”;与别人出现冲突,他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担心“要是对方生气了,我岂不是更遭殃”。在这种担忧中,他除了忍受也别无他法,但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忍受,促使了周围的人更肆无忌惮地对待他。

  身在职场,尤其是职场基层的员工,遭遇“被捉弄”或“被欺负”的经历时该怎么办呢?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内心的自我价值感,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不被爱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方式就会坠入“被欺负”的恶性循环中,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内在的自我感觉,寻找和培养爱自己的各种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并尝试着建立人际之间恰当的心理界限,区分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把别人的责任和包袱往自己身上揽。多观察、多学习,提高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相处能力,学会柔性说“不”,用不强化对抗的方式对捉弄、欺负等表达拒绝。

  (本文已发表2015年5月21日《每日新报-职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