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就犯病 关键时刻"掉链子"

标签:
目的性过强焦虑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5年5月7日《每日新报-职场》)
关强是某私企的销售员,为人随和,工作兢兢业业,平时也会自我充电学习,因此在同事中的评价很高,上司对他的期望也比较高。可关强却常常关键时刻掉链子,这对关强造成了困扰,同时也成为他迟迟不能得到升迁的症结所在。
关强有偏头痛的毛病,除了压力大和休息不好外,平时并不经常发作。有一次公司举行员工运动会,关强的羽毛球打得特别好,因此部门的同事一致推选他参加羽毛球双打比赛。比赛前夕,关强很卖力气地备战。可就在比赛前三天,关强的偏头痛忽然犯了,整个人变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可想而知,比赛当天,关强发挥得极其不好,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没有取得让大家满意的名次。可就在比赛的转天,关强的偏头痛完全好了。“我真的不是装的,我特别想拿到第一名,可不知怎么的,就犯病了。”
关强的业绩在公司一直名列前茅,就在运动会过后没多久,关强就被部门经理推荐参加同行业的演讲比赛。然而无独有偶,那次演讲比赛关强又没有发挥好。其实,关强对于比赛的态度非常认真,写了演讲稿,不但自己反复修改,而且还让文书和公司新来的几个大学生帮着自己把关,然后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不断背。然而相似的情况发生了,比赛当天,关强不但突然偏头痛发作,而且还拉肚子,在上场之前吃了各种止痛药、止泻药。关强的心情非常糟糕也非常焦虑,比赛结果不尽如人意。
“我都快烦死我自己了,怎么就这么‘烂泥扶不上墙’。”前一阵,公司来了几位法国外商参观,可当时公司里会说法语的员工都有事出去没在公司,只有关强曾经学过法语翻译,因此,部门经理便让关强去试试。然而,关强刚跟对方寒暄了几句,就开始头痛,因此除了对着人家点头微笑外,再也没有开过口。对此关强也很无奈:“虽然口语不是我强项,但我能听懂他们大致说什么,可就是头痛得厉害,让我接不上话。”关强说,平时跟大家用法语说一些闲白儿或者找乐子,甚至在一些法语相关的联谊会上,他都能发挥正常,可一旦到了重要场合,自己就掉链子。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改这种毛病,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就好像我是成心做不好一样,”关强有些苦恼地说,“可我心里比谁都痛苦。”面对自己的“关键时刻掉链子”,关强既尴尬又窝火。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竞争加剧,以及对自我期望值的增高,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心情紧张,工作压力大都会引发偏头痛、身体不适等,这些算是正常的身体症状表现。但是从案例的叙述看,关某的头疼似乎不排除“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意味。
关某两次被同事推选代表本部门参加比赛,比赛结果关乎部门荣誉,因此关某的无意识中积压了大量的焦虑,正是这些焦虑造成了关某关键时刻掉链子。
焦虑已经不是单纯面对比赛的紧张感,还包括“如果成功了会怎样怎样?”,尤其是“如果失败了会怎样怎样?”等想法。这种思维循环,使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定不能失败”以及“失败以后的可怕后果”上,形成一种“自我障碍”。
心理学有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绣花针穿针引线,并设置不同价值的奖品,实验表明,随着奖品价值越高,被试者穿线的目的性就越强,越会全神贯注地努力,出现手的颤抖就会越厉害,反而越发不容易把线穿进针。手的颤抖是目的性过强导致,于是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目的颤抖现象”,意思是说,做事的目的性过强、超过一定限度后,反而越发不容易成功,越发容易导致失误。
从心理机制上说,当一项糟糕的结果即将到来时,内心精神压力增大,潜意识中过于焦虑,于是潜意识有意让一些偶然事件发生,体现在外在行为上的退缩、躲避。用意很简单,就是为了在预期可能会失败的时候昭示大家:不是我能力缺乏,而是不可控原因惹的祸。
人生可以设置目的,但是目的的意义在于引领自己前行,而不是影响自己行走。如果太在乎、太看重,这时“目的颤抖”制造的深心的焦虑与恐惧会变成背负的沙袋,无形中迫使行为失去应有的顺畅和自如,失败就会侵占成功。
当过分关注某一个目标时,人的视角和思维面都会因为过度聚焦而变得狭窄,人会下意识忽略人生中还有其他更为宽广的丰富体验,比如过于追求物质的成功而忽略身体的健康,比如过于看重社会功利而放弃了家庭生活的平衡等,结果在对一个局部目标的追求中,失去了人生平衡和快乐的真正意义,身心无法获得真正的整合。
关某绊住自己脚的石头正是自己扔出来的。
从叙述中可以知道,关某是个优秀员工,在各个方面都认真负责,同事们对他的赞许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对外界评价的过高期待和重视,也是让他背负上了额外压力的重要来源。高期待必然带来高关注,也一定会涉及到评价,包括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对于自我评价基础原本不高的人来说,外界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几乎是自尊的唯一来源。这种对评价的过分在意,往往会压垮一个人,结果就是高期待造成高焦虑,最终焦虑压垮自己,掉链子。
从心理轨迹上看,当别人对我们抱有期待的时候,首先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你是优秀的、有能力的,这样的信息能够满足我们自尊的需要,使我们产生价值感与满足感。期待赞赏和认可,是人的心理本能,当这种价值感和满足感产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不想失去、想要维系住别人的认可与赞赏,这也是心理的本能。想要满足这一连串心理本能,最直接的手段便是把事情做成功,不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别人的期待会使人对所做的事情更加重视,更加认真对待,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同时,心理学中“目的颤抖现象”、动机与效率比的倒U曲线理论等等都表明,当人的动机过强或过弱时、当人过度害怕“辜负别人”时,都会因为焦虑过高而降低效率,反而无法达到好的效果,只有动机适中,才能达到相对最高的做事效率。
人生历程中,每个人可能都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被师长期待、被领导看重、被小伙伴关注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里,有人会合理发挥,有人却因为别人的期待成为羁绊,最终掉了链子。
其实,无论别人的期待是怎样的,每个人本身的能力、水平在一个时段内都是相对客观的存在,可能会有小幅起伏,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巨幅变化。人在关键时刻如果希望正常发挥自己的实力,首先要把“别人的期待”和“自我价值”分开,尽量按照自己现有的频率和步点做事,以现实的自我作为基础来展现自己。
在别人的期待下,我们自己的头脑往往会乱了分寸,只是按照别人的期待标准建立了“应该”,比如应该不让别人失望、应该要顺利完成等等,结果导致忽视了自己实际的基础性。这时先把头脑中“别人的期待”消减一下,提醒自己放弃各种不现实的“应该”,思考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资源能做到哪一步,再按照自己的频率和步骤拟定计划、付诸实施。
同时,要懂得换个角度看待“别人的期待”。要知道,很多时候别人对你的期待并不仅仅是针对你的,而是带有很多他们自己的主观情结和色彩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能包含了他们自己遗憾的补偿,上司的期待可能包含了对自己领导力的焦虑、对部门业绩的担忧等。因此,我们大可经常提醒一下自己,不要总把别人心里的焦虑当成自己的包裹压给自己,这样我们自己的心理压力会变得恰当一些。
丰富自己生活的宽广面,让内心价值感来源更多一些,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当内心支点增多时,单一支点崩塌的焦虑与恐惧就会相对减小,对某一件事情特别看重的程度也会降低,这也是合理对待别人期待的方法之一。
(本文已发表2015年5月7日《每日新报-职场》。发表时有删减)
后一篇:上司发脾气 倒霉的总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