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血状态”就一阵儿 总想“等明天”

(2015-03-13 20:19:34)
标签:

惰性

拖延

职场心理

eap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5年3月12日《每日新报-职场》)
 
http://s10/mw690/001lyZtkty6QFELNu8919&690总想“等明天”" TITLE="“满血状态”就一阵儿 总想“等明天”" />
 
  小陈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一年前大学毕业。毕业后,小陈想到大公司找一份业务员的工作,可是投了很多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就是只有一些小公司回应他,让他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在小陈心灰意冷的时候,终于有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刚上岗时,小陈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每天踌躇满志,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年后要做到业务经理的位置。然而,这种“满血状态”没有维持几个月,小陈就有些懈怠和失去信心了。“有时候跟客户去谈业务,不知道对方是觉得我年轻,还是我的方式方法不合适,总是碰壁。”小陈说,有的客户拖延时间,故意敷衍他,有的甚至直接拒绝,弄得他十分尴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几个月我根本没有做出一点成绩,先不要说我的目标,即使是日常的业绩都很难保证。”对此小陈很郁闷。小陈说,每天晚上他静下心来想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越想越兴奋,每天都给自己重新规划一番,比如转天要早早起床,到客户公司去等,用怎样的话赢得信任,如何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等,然后充满希望地睡觉,一心幻想着转天早上一切都不一样了,可以重新开始。可实际上,当他早上一睁眼,无奈、阴郁、无趣这些消极感觉就会重新笼罩着他,前一天各种激情澎湃的想法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其实我根本就不想起床,不想干任何事,就想这么呆着。想想昨天的想法,觉得离自己好远,太累了。”由于工作性质比较灵活,上班不用打卡,因此小陈经常快到中午才去公司。到了公司后,小陈也是无聊地做着各种事,枯燥和疲惫充斥着全身,什么都不想干,总是想着“从明天开始吧”。抱着这种“等明天”的想法,一晃半年多了,不但工作没什么起色,就连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糟。刚开始,主管和同事还会对小陈说很多鼓励的话,积极给他想办法,可看到小陈自己一点也不上进,大家也就不再为他操心了。“现在就连同事和主管都开始对我疏远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从小陈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心里心外都弥漫着浓重的无力、无奈和阴郁感。在日常咨询中,这种对工作、生活提不起兴趣,总想着“等明天”再振作吧,结果日复一日总是不振作的情况碰到过许多。从广义说,出现这种无力、无趣、无兴致感可能会有很多原因,从上述叙述看,案例人似乎是“抑郁情绪”、“行为惰性惯性”、“现实不适应感”这三者混杂一起的复合状态。
  这种惰性心理状态在职场中并不少见,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容易有堕怠的心情,反之要是去见喜欢的女孩子就会蹦着、唱着赶过去。比如欠缺自信、害怕做不好、不敢动手,也会表现出逃避性的堕怠。还有一些人以往的挫败形成了心理阴影,惧怕再次失败,再做事时也会通过堕怠来遮掩内心的恐惧。对于过度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对目标不惜代价追求病态的完美、精益求精,尽力把前期计划和准备做到最好,就算拖到最后也不动手,形式上也表现得近似堕怠,背后是缺乏自信和挫折阴影的另一种复合形式。

  从叙述中可以感受到,小陈的日子过的并不快乐,惰性可以说是在折磨他的每一天,自己也深知问题在何处,但又为何克服不了呢?我们说,人的行动来自两个基本动机,一是获得快乐,二是逃避痛苦,这两个动机促使人把想到的去做去实现,但是这二者之间有时又会出现顶牛。
  如果痛苦还不是太强烈、还处在可以忍受的时候,堕怠的惯性会让人有“行动太苦太累、不行动更舒服”的即时的快乐感,这种现时快乐成为突破惰性、获取远期快乐的阻碍。如果设定的目标过于缥缈、空洞,人的内心深处会暗示自己:就算努力突破了、行动了,也还是无法实现,不管怎样努力也只是白费力气,这时行为动机力量也就下降了,无法推动行为。如果现实中存在某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阻碍因素,这些阻碍会导致目标无法实现、无法获得希冀的快乐,行动的力量也会下降乃至消失,等等。

  从心理构成来说,其实惰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应对态度不同,取决于意志能力、目标性、痛苦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反映和结果也就不同了。对于大多数普通职场人来说,可以试着从细小处逐步练习克服惰性的能力。
  比如先不做大的、远的目标,先订小目标,先做5分钟计划,并马上完成它。比如时常提醒自己不关心干的结果,只关心干的本身。比如专门留出一个固定时间段,要求自己必须处理完拖下来的事情,等等。也可以通过和心理专业人员一起讨论,寻找内心深处堕怠原因、增加激励, 从而把自己从堕怠惯性中推动起来。
 
  (本文已发表2015年3月12日《每日新报-职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