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危机也许来自习惯性抱怨

标签:
抱怨职场危机职场心理eap天津心理咨询 |
(本文已发表2015年3月5日《每日新报-职场》)
卢先生曾是某大型跨国企业的主管,一年前被“猎”到一家民营企业担任生产总监。虽然职务提高了,薪金涨了将近一倍,但他很快发现,这家公司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并且存在很多问题:战略不清晰、管理比较混乱、保险不健全、老板经常变换思路等。面对这些问题,卢先生产生了很多不满情绪,并且从心里非常着急,一心想做些什么改变公司现状,可公司的问题由来已久,单凭他一人之力很难改变。有一次卢先生跟老板汇报生产计划方案,可老板一时一变的想法让卢先生忍无可忍,情急之下,卢先生当着所有管理人员,对老板说:“我来是干事业的,不是陪着你们变来变去的!”听了卢先生的话,老板的脸色很难看,从那次开始,卢先生和老板的关系也变得有些尴尬和紧张。
“我着急生气,完全是为公司考虑,跟老板毫无私人恩怨,可是他的很多做法都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和项目的进展,所以有时我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卢先生无奈地说,“有时我真的需要发泄一下。”
有一次卢先生在洗手间和朋友打电话,说起自己的近况,卢先生不免抱怨起来,嗓门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并且话语之间夹杂着很多不满,比如“这回简直掉进了火坑”、“居然还有这么低级的老板思维”、“管理和制度这么落后”……电话还没打完,突然卫生间的门开了,老板怒气冲冲地走了出来,回手把门摔得震天响。看着老板的背影,卢先生愣了半天,不知道将来怎么解释才好。
在转个月的管理例会上,卢先生又跟老板因为计划方案的问题产生摩擦,老板当众冲着卢先生说:“我花重金是请你来做生产总监,不是让你来拆我台的,如果你觉得这里‘庙小’,容不下你,你尽早走人!”众目睽睽之下,卢先生红着脸,什么也说不出来。“我跟老板之间已经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可现在这种状况下离开,我又非常不甘心。”卢先生说,他想做出一番成绩,但现在的局面令他很为难,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案例中的卢先生因为“说话”问题惹怒了老板,可以想象以后他在公司里的日子要比较悲剧了。为什么看似最简单的“说话”却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因为不同的说话来自不同的基础心理,而卢先生说这些话的基础心里原因,使得说出来的话变成了“抱怨”,是抱怨刺激老板产生愤怒。
每个人都会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通常来说,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把不开心说出来,这挺常见的。但是说的时候内心立意不同、说话形制不同,说出来的效果和结果也会有不同。有的“说出来”是叫倾诉,是散发内心的淤积,是有益的。有的“说出来”就叫抱怨,是会加剧误会和矛盾,是有害的。
说抱怨是有害的,首先因为听你抱怨的人会逐渐厌烦。如果你抱怨的事情不是听者造成的,那听者也解决不了,只能安慰一下并尽己所能提一些建议,但是渐渐他会发现,他的安慰没有效果,他的建议你也没听,只是依旧不停不断地抱怨,这时他的疲劳感、挫败感、无力感就会让他失去耐心,渐渐变为不耐烦,最后为了避免自己的不耐烦,干脆就远离你。
如果听你抱怨的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或是相关者,那么在听你抱怨时,他会感受到大量的指责性信息。对多数人来说,面对指责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舒服就会愤怒,于是他对你的回应就不好听了。或者虽然你的抱怨确实有些道理,但是他暂时还无法马上解决,那你的抱怨就加剧了他自己无力的焦虑,为了减轻自己焦虑他也会对你愤怒。
说抱怨是无益的,另一层意思是对自己好处不多。通常我们说一段话、做一件事,是希望有相应的收获、达到一定目的。但是通过“抱怨”的方式说话,往往能达到的目的很少,就像案例中的卢先生,原本是希望改变公司的管理、意识、做法等,但是因为通过“抱怨”来表达,这些目的就都很难实现,甚至自己的饭碗也出现了危机。
有的人认为“嘴上说说,心里就平了”,觉得发发牢骚是对不良情绪的发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表层上看,抱怨也是具有少量的宣泄效果,但其实深层里是在通过抱怨把不好归咎于外界,这种模式久之会可能导致过度外归因的认知误区,这种认知误区会使自己的心情越来越不好。暂时宣泄的小利,不仅抵不过形成认知误区的大害,并且因为深层的不满根源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加强地制造不满,成为难受的恶性循环。结果,一方面自己的难受越来越频繁,一方面抱怨会连带影响导致行动上敷衍了事,久之自己职业发展之路就越走越窄了。
对于有抱怨习惯的职场人,首先建议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视点,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把一切问题全都归咎到别人,更不能据此就对别人有过分的要求。其次学会自我劝慰、开导,提醒自己不带着情绪思考,等冷静下来之后再想问题,这是克服情绪化负面心理的简洁方法。最后如果确实需要找别人说说时,要找可以给自己思维引向宽敞、引向多角度的明白人说,而不是逮谁跟谁说。
(本文已发表2015年3月5日《每日新报-职场》)
前一篇:《第7期心理分析工作坊》开始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