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钻牛犄角 跟谁过不去?

(2015-02-23 11:18:58)
标签:

小心眼

敏感

职场心理

eap

天津心理咨询



爱钻牛犄角 跟谁过不去?
(本文已发表2015年2月12日《每日新报-职场》)
 
http://s4/mw690/001lyZtkty6QclIfxBx43&690跟谁过不去?" TITLE="爱钻牛犄角 跟谁过不去?" />

  在职场中,凡事需要豁达处之,不必事事都钻牛角尖,否则不但妨碍自己的工作,还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张辉在公司做内勤,刚与人接触时,张辉非常和气,可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张辉非常“小心眼”,听不得别人对他说半个“不”字,哪怕有些善意的玩笑,他都接受不了,经常跟同事发生不愉快。在工作上,如果是他的错误,他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困扰很久、放不下,如果是同事的问题,那他更是念念不忘,伺机“报复”。
  有一次,其他部门的同事找张辉领材料,按规定需要部门经理签字,可当时部门经理正在开会,而那批材料又赶着急用,同事答应张辉签字后补,可张辉丝毫不变通,执意要等开完会签字后再发。同事只好以短信形式与部门经理沟通,并给张辉写了欠条,这才把材料领出来。同事没好气儿地说了一句“给个棒槌就纫针”,就这一句话让张辉非常受不了。当同事回来补签字时,张辉在一旁甩闲话:“以后都别让部门经理签字了,反正都不是认真的事儿!”同事听出弦外之音,没理他。可同事越不搭理,张辉越郁闷。事情过去很久,大家几乎都忘了,但就在一次例会上,张辉忽然向部门经理提起今后是否可以不签字直接领东西,并旁敲侧击地说自己太认真招来同事的不满。虽然张辉没有直接告状,但大家都想起之前同事领材料的事。“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心里过不去,如果不说出来,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还有一次,公司搞活动,需要大家穿得不能太随便,当时正值初秋,天气相对比较热,同事们都穿衬衫或者带领子的T恤衫,只有张辉穿得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特别正式。看着频频出汗的张辉,有人开玩笑说他像“新姑爷”一样,同事们的哄笑让张辉脸上挂不住了,脸色一变,说了很多伤和气的话,气氛十分尴尬,同事们只好纷纷离开,各自忙去了。从那次起,张辉开始变得多疑起来,每当他看到几个同事小声说笑,他就以为人家是在“编排”他,如果人家说笑声大些,他还会摔凳子、甩闲话。赶上脾气好的同事就不理他了,脾气不好的同事难免会接他的话,吵几句。渐渐地,同事们都不怎么跟张辉说话了。哪怕在工作上,张辉需要其他人帮忙,同事们也会找借口推托,尽量不与他产生任何交集。
  “有些事发生了,就永远印在我脑子里,哪怕吃饭睡觉,有时想起当时发生的情景,整件事又勾起来了,把自己气得恨不能马上找对方理论,然后在心里记好久都不能释怀。”说起自己的“小心眼”,张辉很痛苦,“现在不但人际关系不好了,就是在工作上也无法跟同事很好地配合。”张辉说,再这么下去,早晚他会辞职的。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小心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概念,只是个通俗叫法。如果一定用心理学概念解释,“小心眼”更近似于一系列跟性格有关的复合表现,包含情绪上的难受比如不满、憋屈、耿耿于怀等,也包含思维模式的误区比如片面接收和分析信息、错误归因、不肯宽谅等,也包含行为上的错误做法比如有意作对、有目的报复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特别小心眼”,可见“小心眼”的人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心眼的人常见表现之一是敏感,疑心特别重,常常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习惯于把小事变大。敏感、疑心通常是来自内心自我评价不足,也就是常说的自卑情结,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竭力掩饰、遮盖,担心别人发现、触碰到这些弱点,因此敏感。小心眼的人另一个常见表现就是“记仇”,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被他记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忘、视为仇敌。记仇常来自认知误区,宽容性不够,有理时肯定不让人,无理时也能斤斤计较甚至死缠滥打。

  小心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生原因,可能来自长期的教养环境影响,也可能来自长期的成长经历中的挫折或痛苦,是人跟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生存反应。尤其在工作中,越是失败率高、成就不大的人,越容易形成“小心眼”,越是如此,越难以成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既然小心眼的产生是来自跟环境的互动,那么小心眼同样也可以随着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而改善。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小心眼都并不可怕,一个原先小心眼的人也完全可以渐渐变得大方宽和,随着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慢慢改善就能渐渐变得豁达开朗。可怕的是心眼小,但自己却意识不到,或是意识到了但却难以改变。

  小心眼的人如果想做一些自我调整,首先要树立长远一些的目标。当一个人把眼光往久远的方向看的时候,对眼前细枝末节的在意度就能降低一些,遇事时也就能减少一些斤斤计较、分毫必争。
  其次要建立一个好的人际氛围。许多“小心眼”的人,常常是或主动或被动地把自己困在一个封闭堡垒中,身边没有理性的、多角度的人来做参考,于是心眼越来越小。所以,要多接触心胸开阔的人,旁观一些宽敞的认知方式,这有利于自己从狭窄的思维世界中走出来。
  最后,要学一些好的沟通和交流技巧。当对某人某事产生猜疑或看法时,好的沟通,可以使双方心平气和地交谈、交流。当一些猜疑被解开时,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舒畅,久之,心眼也就渐渐变大了。

  (本文已发表2015年2月12日《每日新报-职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