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躲”起来 上班也“宅”着

标签:
情感健康职场心理eap天津心理咨询 |
习惯“躲”起来 上班也“宅”着
(本文已发表2015年1月15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小黄在公司做文案策划,由于是独生女,从小就好静,不喜欢人多,加之小黄家教比较严,从小经常被关在家里。受家庭环境影响,小黄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很淡薄,久而久之,导致小黄在家庭之外的交际圈子也很小,同学之间的联系毕业之后就断了,上班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我不喜欢与人沟通,可为了跟大家搞好关系,从上中学开始,我就强迫自己与外人接触,可完全没有效果,好像大家都不愿意跟我过多交流。”受到“打击”之后,小黄变得更“宅”了,甚至不愿意跟家人之外的人有任何接触。如今工作了,小黄把这种“宅”的心理带到了职场。
每天上班后,小黄就“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平时也从来不主动跟任何人交流,没有人叫她、或者没有什么工作可做时,小黄基本不离开她的办公桌。“我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跟大家融不到一块儿去,而且我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交流。”小黄说,每次跟同事交流完工作后,她好像就没有其他话题了,每当她从外边回来,无论同事聊得多热闹,好像都没有她什么事,她总是径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上网聊天。“我发现上网聊天比较轻松,不但能找到志同道合、相同爱好的人,而且大家都聊得很开心,我也不觉得闷。”小黄说,她在家最大的交流空间就是上网聊天,习惯了跟网上人交流,时间长了就连自己家的人她都懒得说话。习惯了逃避现实生活,加之小黄本身的工作环境,小黄在公司里也像在家一样。在家里,父母问十句,她就答一句,在公司里也是如此,同事跟她说话,说了半天,她也只是“嗯”“啊”地回答,时间长了,同事也不愿意主动跟她交流了。
说到自己的现状,小黄感到很无奈:“其实我也想跟同事说话,可是想想跟他们说话总是提不起兴趣,而且还要绞尽脑汁找话题,弄得我很紧张,倒不如像在家一样,守着电脑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和网友聊聊天。”小黄觉得,现在她除了跟同事交流工作时感到有些不适应外,剩下的时间都活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我知道这样对我的职业发展不好,可那些事情我都不想关心,只要我的生活状态不被打扰,我就觉得很舒服,哪怕整天在公司也是这种‘宅’的状态。”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宽泛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宅”都是问题,如果“宅”只是自己工作或生活的一种形式,当不需要宅的时候能够恰当、良好地进行各种社会交往,这种宅就不算有问题。
从现象上看,“不喜欢和人交流”没什么大问题,“想交流或需要交流时,交流时有障碍”则可能是问题;“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是问题,“需要和别人一起待着时不自在”则可能是问题;“不喜欢出入社交场合”不是问题,“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则可能是问题。也就是说,“形式上宅不宅”并不是指标,“不宅时能否恰当交往?是否难受?”,这些才是衡量的指标。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说,需要关注的是有问题的宅,也就是已经妨碍了正常社会交往,同时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情,这就需要警惕了。还有一种临界状态,就是现下还没有呈现问题,但是随着宅的时间继续变久,可能就会渐渐地适应了独处、不再适应社会交往,这种情况也需要引起关注。
问题型的“宅”一族,往往在人际交流、社会交往方面有某些不足,对一些“人情世故”不太知晓,有时面对不熟悉的他人时,往往言行举止不得体,进而自己觉得社交是一种负担,渐渐地能躲就躲,久之形成一种惯性。现代科技发展技使手机、电脑等既满足了“交流”需要,又符合了“躲避”的需求,客观上也助长了“宅”的现象。
宅人长期足不出户,与外界隔离,对身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心理情绪上,孤独感会加重,时常有情绪低落、空虚、烦躁甚至抑郁心理。交流基本在虚拟中进行,久之与人面对面沟通能力退化。与人交往时,出现恐惧、害羞、宁愿退回自己的“壳”里,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
宅的时间越久,心理上抵抗社交焦虑的能力就会降得越低,因此在遇到社交不顺的情况下,就越发会首先想到退缩,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某些借口和理由,逃避现实交往,与外界隔离。这种心理和行为逐渐固化,成为潜意识面对社交焦虑时一种防御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已经出现了“宅”的倾向,做一些自我调整就需要了。
首先从心态上提醒自己要与社会保持一定互动,主动安排自己拿出一些时间与外界接触,会会朋友,出去买买东西,不要总是从网上订购,让自己与社会保持互动。
保持一定的生活习惯:长时间呆在家里,容易导致生活节奏混乱,从而造成健康隐患。年轻的可能暂时不显现,但是久而久之后果会渐渐表现出来。因此,即便可以完全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要保持一定的生活习惯,每天保持一定的外出活动时间。
积极地面对现实想办法,对自己有一个整体认识,意识到靠逃避的方式并不能解决现实压力问题,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周边的人。如果心理和思想在长期宅中已经有麻木趋势,就要采取更专业些的心理调整,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本文已发表2015年1月15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前一篇:老板“工作狂” 员工也“癫狂”
后一篇:一面得过且过 一面焦虑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