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工作狂” 员工也“癫狂”

标签:
压力健康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老板“工作狂” 员工也“癫狂”
(本文已发表2014年12月18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王欣的老板是个“工作狂”,每天早上,老板几乎总是第一个到公司,晚上下班,大家都走了,老板还在继续工作。王欣曾经偷偷给老板掐过时间,他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不但如此,周末或者节假日,老板还经常会加班,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在老板的脑子里,工作似乎没有“干完”的时候,他的口头禅是:事儿多着呢。“我到公司工作都三年了,从没见过老板休假。”王欣说,公司的老同事也没见过老板休假。“即使他放假,也是跟着客户出去谈事儿,不时地还打电话回来交代工作,真是没有闲着的时候。”
前一段时间,同事们为了赶工连续加班一个多月,连周末都不休息,好不容易不忙了,有的同事想跟老板请假调整一下,可谁知却被老板“残忍地”拒绝了。“年底正忙,都歇了工作谁来做?再说,你不是上个月歇过几天班吗?这刚加两天班就受不了了?”每次同事提补假,老板就会用这些话来搪塞,并且还会满脸不悦地说:“我都不记得我上次休假是什么时候了,你们还能有我忙有我累吗?”每次听到这些话,下属们都会感到很无奈。“老板自己像陀螺一样,永不停转,而且精力旺盛,从没见过他精神不好,即使生病也是自己扛过去。”王欣痛苦地说,作为下属,他们也只能跟着老板一起旋转,一起“癫狂”。
在老板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王欣觉得自己也变成“准工作狂”了,不但工作时间拒接私人电话,就连周末的亲朋好友聚会,也总是不见人影。王欣总是抱怨这种“工作狂”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过的”,可她还是照样上足了发条、铆足了劲儿过着。“不知道我是自虐,还是受虐,这样‘全年无休’的工作,我竟然没有想过要换一换。”王欣有些自嘲地说,“是不是‘工作狂’也是有‘瘾’的啊!”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工作狂是个广义的概念。从行为层面上看,任何行为持续时间久了都有可能形成一定惯性,当惯性形成后如果忽然改变,人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于是只能继续原有惯性的节奏,近似类上瘾机制。从性质上看,“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有很大区别,工作狂通常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
从日常咨询中的情况来看,比较值得警惕的“工作狂”类型有二种:一种是完美型或叫过度补偿型,就是不论现实结果怎样,自己总觉得还没有达到内心标准、还不如别人成功,为了减轻自己不如别人的焦虑,于是始终拼命工作。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制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就羞愧难当、焦虑万分。
另一种工作狂是回避型或叫麻醉型,这种类型的人疯狂工作不是为了工作成就快乐,而是为了回避或遗忘自己在其它某方面的痛苦,比如情感痛苦、婚姻痛苦、家庭关系痛苦等等。这两种消极的工作狂类型往往处在临界状态,如果继续任由它长时间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形成心理疾病。
如果遇到了工作狂上司、不得不在他的“以身作则”下勤奋工作,那么作为员工自己不要一味抱怨,以避免双方关系的恶性循环,先试着从心理上理解上司的“痛苦”和他们的做法。如果简单地认为遇到这样的上司真倒霉,那么愤怒、悲伤等情绪就会出来,如果认为上司不懂人情不讲道理,逆反、抗拒等情绪就会出来,因为看法决定情绪。
遇到工作狂上司时,员工也不要马上就轻言离开,因为再找一份工作未必就不是这样,其次总是以离开作为解决办法,总以断绝关系作为处理关系的手段,也是一种心理不成熟。
跟着一个工作狂上司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比如通常来说他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你工作好就行,所以工作团队往往关系简单,人际成本比较低。另外跟随工作狂上司往往也会有一定的潜力激发,可以试一试能不能跟上上司的节奏,如果能跟上就努力跟一下,也许这一努力,会使你的节奏加快,效率提高。员工自己把握的,就是随时充分利用好边边角角的时间来放松、休息和娱乐自己。
不论自己原本就是“工作狂”还是被上司引导变成了“工作狂”,是否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改善自己?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
如果只是因为认知上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只有现在拼命工作今后才能有幸福生活”,那么可以试着从认知上多给自己一些自我调节,让自己理解幸福是个整体、是个全局概念,“几十岁前用命换钱、几十岁后用钱换命”这并不是幸福。如果只是时间安排不平衡导致客观上的工作狂状态,那么可以通过合理计划、留出必要的休息、家庭相处等时间,这样工作时间内的效率反而会更高。
如果是存在有其它原因,比如比如不玩命进取、疯狂工作自己心里会更难受,比如是因为要回避工作以外的某些焦虑如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那就应该首先面对和解决原本的压力焦虑,而不是以拼命工作来逃避问题。如果仅靠自我调节效果不大,那么可以找心理专业人士聊聊。
(本文已发表2014年12月18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前一篇:心理压力大 真病还是心病
后一篇:习惯“躲”起来 上班也“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