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压力大 真病还是心病

(2014-12-19 09:35:22)
标签:

健康

情感

eap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心理压力大 真病还是心病
(本文已发表2014年12月4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http://s11/mw690/001lyZtkty6OuXVlvmiea&690真病还是心病" TITLE="心理压力大 真病还是心病" />

  最近,王女士的精神压力很大,状态一直很低迷。原来,就在三个多月前,王女士的同学被查出了癌症,经过几次手术、化疗,才保住性命。正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这位同学才会病情恶化,这让王女士忧心忡忡。“我的同学工作相对稳定,她这样的状况都得了癌症,像我这样在私企工作的人,比她的压力还大,我一直都感觉不是很舒服,就是不敢去查,如果筛查,肯定没有好结果。”
  自从知道自己同学得了癌症,王女士始终讳疾忌医,但一有点头疼脑热的,就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有一次,王女士的同事得了感冒,第二天,只见王女士帽子、口罩、大衣、手套等穿戴的一应俱全,中午也不敢和同事们一起就餐,下班坐班车时要坐在角落里,生怕被别人传染生病。可谁知,没过几天,同事的病好了,王女士却头晕、嗓子痛、还浑身发热。那段时间王女士每天面色苍白,无心工作,老板分配的紧急工作也被她撂在一边,为此没少挨批;平时跟她关系不错的同事劝她看病,她也不敢去,说到难受的时候还会哭:“我孩子还那么小,父母年龄大了,要是我得了绝症,他们怎么办啊。”弄得同事们都不敢再劝了。结果,老板给她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治病,就会失业。无奈之下,王女士去看病了,结果被告知是由于前一段时间穿得太多,把自己捂出火来了。
  经过一周的调整,王女士病情渐渐好转,只是浑身无力,偶有咳嗽,精神还是萎靡不振的。每次与同事聊天,只要听说谁得了重病,她就往自己身上琢磨。有一次,同事说起一个朋友总是感觉乏力、吃不下东西,到医院一查发现是血液问题。结果整个下午,王女士无心工作。只是上网查了很多关于血液病的资料,最后自我诊断为“白血病”。看到王女士这样,同事再也不敢跟她说“病”的话题了。看到同事躲躲闪闪的样子,王女士的疑心更重了。
  胡乱猜疑中,王女士做了一次体检,结果一切正常,但她仍然每日惶恐不安。工作质量下降,老板找她谈了好多次话,都没有效果。本来王女士的人际关系很好,工作能力得到大家的肯定,可就是这“病”闹的,不但让她工作状态、业绩都一路下滑,而且就连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这种状态让王女士越发陷入苦恼,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调整。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上面的案例里,王女士因看到其他人生病而怀疑自己也得了重病,因此忧心忡忡,其实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正常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比如听闻一些负面的信息、比如自己正经历某个人生重要阶段等),也会出现很重视自己健康的现象,会对自己的健康情况、是不是患有某些疾病等等产生担心。但是当正规检查证明健康没有问题、经过一定合理解释后,自己就会放下担心。这种表现不属于疑病问题,而是类似常说的关心则乱,属于人的正常心理现象。
  从心理本能上看,人生而具有学习性和比较性,当看到听到一些信息后,会把这些信息与自己做一些比较,不论是正性负性、良性恶性,只要是具有可比较性的信息,人都会把这些信息跟自己联系起来比较一下,得出好的结果会让自己松心,得出坏的结果则会闹心,这也是正常本能的。
  从心理暗示的机理看,人的自我注意、自我检查如果是恰当的、合理的,本身并没有坏处。但和所有心理状态一样,过度就会成为问题。当自我注意太过度,往往会走向多疑、胡乱猜想。心理研究表明,当心理暗示全部指向负面方向时,人就会自己把自己圈进一个焦虑、恐惧或是抑郁的心理状态中。身心是一体的,这些心理状态肯定会造成身体的各种负面反应,各种疾病也就真的有可能乘虚而入了。
  从健康维护角度看,健康的背后是与“死亡”主题相关联,而死亡恐惧是人类的原始焦虑之一,因此当看到周边人出现健康问题时,人们会被激发、引起对自己健康的关心和警惕。从维护健康的意义上说,这种关心和警惕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有好处的。案例中王女士的初期反应是合理有益的,只是后期的表现就不很正常了。

  调查显示,现代都市人群的疑病恐惧现象较从前有明显增多,也呈年轻化趋势,这背后是社会整体压力指数增高、整体焦虑指数增高的反映。现代职场人休息时间减少、运动锻炼减少、饮食失衡、各种污染等原因,也是重要原因。在工作、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各种身心不适的情况,这时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予以关注是理所应当的,也是有益的。
  但是关注健康需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如果被“疾病”“健康”等信息所累,那么只能让自己心理压力和负担越来越重,使周围人不敢或不愿与你正常交往,在工作中,也会因为这种压力使自己无法保证正常地投入,业绩每况愈下,成为老板眼中的“淘汰对象”。
  同时仅仅在态度上关注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行动。比如适当增加一些运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劳累,不要过度应酬、熬夜上网等;比如把欲望保持在恰当的程度,不要别人有什么我也都得要有;比如和更多的人降低一下竞争的程度,而不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等等。上述这些是实际的行为,多一些的做到,内心自然对健康就多了一份把握,担心也就会减少,疑病心理自然降低就具有了可能性。
  另外需要建议的是,不要自己没事儿就去查看医学书刊“自我诊断”,这不但无益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使“病情”加重,这是调整疑病心理的重要原则。

  (本文已发表2014年12月4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