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怀才不遇还是能力不强

(2014-11-03 10:50:49)
标签:

健康

情感

eap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是怀才不遇还是能力不强
(本文已发表2014年10月16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今年30岁的王跃在身边人眼里曾是成功的学子,从高中到大学,王跃进的都是重点学校,在大学里学的专业也是最热门的。读书时,王跃可谓顺风顺水,甚至在考研、读研的时候,也非常顺利。然而,这些“好运气”在王跃进入职场后被打破了。
  几年前,王跃进入一家创业不久的新公司,作为名校毕业生,在研发上有很多创意和想法,但是王跃发现,在这样初创不久、许多方面还不太完善的企业里,自己的很多想法都不能得到发挥和实施,自己的创意得不到老板的认可,甚至“一文不值”,公司的很多做法也都不符合自己的预想。“我跟老板聊过很多创意想法,可是老板却说我太过理想化,有些不切实际。”因此,不到一年,王跃便跳槽了。
  跳槽后,王跃来到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可是不到三个月,王跃的不适应感又出现了。他觉得,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依然得不到老板的重视,甚至,在跟一些前辈聊天时,前辈们都会笑笑,表示有机会可以试一试,但没有一个人把他的想法当真。“我觉得特别压抑,好像我的想法特别小儿科,根本是无稽之谈一样。”在公司里,王跃越来越郁闷,最后还是选择辞职了。
  此后,王跃又找了几份工作,但都是和之前的几家公司一样,满心抱负得不到发挥,甚至经常遭到别人的打压和嘲笑。“换了几份工作,好像还不如原来的公司。”王跃很郁闷。
  与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如今在别的公司已经混得有模有样了,他们的薪酬待遇比自己高很多,而且几乎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光明的前途,每到聚会时,王跃都听到大家在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有些同学已经打算自己开公司了。再看看自己,从上班到现在,始终没有遇到伯乐。“我觉得我的前途一片灰暗,为什么别人都能有很好的机遇,而我只能揣着很多的创意,就是得不到欣赏。”对此王跃感到很痛苦。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现实中许多单位都有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人,从现象上看是没遇到伯乐,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许还有更深一些的内心原因。
  从管理学角度看,有一种怀才不遇是因为实际能力不足,在没有被安排任务时总认为领导不重视自己、认为自己才华出众,一旦有了任务要么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去做,要么盲目认为就该怎么做结果一做就错。还有一种怀才不遇则有因为才能没有与时俱进,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一个人过去掌握的技能可能转眼之间就落伍,如果自己还未察觉,就可能就会自我感叹、伤感甚至抱怨。其实这两种类型并不能算是怀才不遇,而是真实才能不足。人在做自我评价时,往往会受到自我屏障而难以做到客观,可以找熟悉的亲人朋友帮自己客观评估分析一下。

  从心理性原因看,有些“不遇者”是自己根本就没有把“才”展示出来,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回避、退缩心理,这种情况不能算是怀才不遇,而要算是“心因性的只厚积、从不发”。还有一些“不遇者”,是以前因为情商不足、目空一切而导致在人际环境中碰了钉子,或是自我认知与环境文化不相容,导致导致被人际群体所屏蔽。还有一些 “不遇者”,是用怀才不遇来遮掩自己完不成目标的尴尬,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完不成的责任推卸到领导身上。其实这几种类型也都不算是怀才不遇,只是在用不遇的名义掩饰某些心理不足。
  如果是这几种心理性的“不遇”,建议多做一些自我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不遇?和自己的性格、经历等是否有内在的联系?现实中有许多“不遇者”童年时往往是被父母、师长忽视的孩子,或是和兄弟姐妹竞争父母宠爱的失败者,“我不是爸妈喜欢的孩子,我要努力证明自己!”是这些人的潜台词。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一方面非常渴望获得认可,另一方面又深信领导不会喜欢自己、无法获得领导的赏识,于是总是会在有意无意中重演童年被否定、被忽视的命运。

  某种角度说,怀才不遇是一种常态,几乎每一个人都要或长或短地需要经历一下。不遇时最关键的是心态,如何保持积极的心境、不怨天尤人,而是学会等待,同时更好的完善自己。如果“不遇”时一味让自己沉溺于消极之中,让内心充满抱怨甚至愤怒,这只会延长和加重不遇。其实不遇的这段过程很重要,对待和处理这段过程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以后能不能“遇”、能“遇”多大、多久。
  同时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的才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现在的领导也许会忽略,却无法磨灭它的存在性,只是下一个时机还未到。时机也许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但是能否保持着自己的准备状态,这却是由自己负责的。
  学会让上司注意到你的业绩、赏识你的努力,不要只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在适合的时机、场合向领导恰当展示你的能力与成绩,先要让领导知道才能有赏识的可能。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尝试站在领导的角度看一下,多根据领导的需要而不是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工作,也有助于得到领导的赞赏。

  (本文已发表2014年10月16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