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误解 “身正”也可能影子“歪”

(2014-06-03 19:28:30)
标签:

健康

情感

eap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被误解 “身正”也可能影子“歪”
(本文已发表2014年5月8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http://s16/mw690/001lyZtkty6JodmIKR16f&690“身正”也可能影子“歪”" TITLE="被误解 “身正”也可能影子“歪”" />

  小安原本是一家民营企业售后部门的员工,平时待人接物非常有耐心,服务态度也不错,工作一年多跟客户的关系一直很好。可是,半年前的一件投诉,让他遇到了小麻烦,直接导致了他前一段时间的辞职。
  小安所在的是一家健身器械公司,大约半年前,有个客户买了一套健身器材,然而,客户购买的那批器材,由于本身技术不完善,而造成整批的器材都存在问题,因此不能及时更换,需要等产品更新后统一更换。可是,小安再三解释,客户依然不理解,小安只好放弃不理。结果,本来是投诉产品,可最终变成了投诉小安的服务态度,客户强调,小安的态度不好,不能给出满意答复。这件事最终由老板出面才得以解决。“当时很多同事都知道,我想老板在解决投诉的时候应该很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所以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重复。”因此,在客户走后,同事和老板都没有再提及此事,小安也压根没想过就此跟老板解释一下。
  一个月之后,小安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可是就在一次例会上,老板提到了“态度问题”,并且把本来主管分配给小安接待的客户,转给了另一位同事。这一下子让小安想到了一个月前处理的那个投诉。从此,小安开始有意无意地注意到,老板对自己的态度日益冷淡,这让小安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老板的态度跟那次投诉有关,所以我想找机会解释一下。”可是,当小安跟老板提起时,老板只是说“都过去了,别提了”,当小安再想提起时,老板很不耐烦、很生硬地告诉他,要干好自己的事。从那时起,小安跟老板的交流越来越少,见到老板就有一股无名的压力。“我知道老板对我的印象已经很不好了,所以我觉得在那呆着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早做打算。”半年之后,小安觉得再无发展,沮丧地离职了。
  “我一直觉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更何况我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老板还不清楚吗?需要我来解释吗?”这件事已经成了小安心中的“结”,他始终无法释怀。“我将来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被误解时,到底要不要解释呢?”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首先说,误会没有大小,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误会,有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放大加深,最终带来远期较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中国人文环境下的职场里,遇到误解,都建议尽量找恰当的机会做解释,不论是职场上下级、平级同事之间,还是日常生活中、家庭里,都建议通过沟通解释消除误会

  俗话说“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很多时候,引起我们和上司的误会的都是一些小情,我们以为不需要解释,可是老板未必这么想,他对你的印象可能就因为这件芝麻绿豆的小事一落千丈。如果是在一些原则性很强的事情被老板误解,比如你明明工作很努力,上司却认为你工作不踏实,象这样有关自己前途的事情,就更要一定去解释清楚的。
  生活中有些人会习惯性地选择沉默,总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但是这种“静守云开见月明”的想法,含有消极、被动的意味。
  所谓“路遥知马力”,往往是在实在没有解释机会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或是对沟通、对解释存有心理误区或障碍的体现。在现今快节奏的时代,等待也是一种浪费,会消耗机会成本,多数人是等不起的。

  “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实中有许多事情,假如你自己不亲自解释的话,老板可能永远不会了解真相,那样的话,误会在老板心里将会是一个永远的阴影,而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终将受到损害。重要的是,从老板的角度来说,在出现了误会后,其实他也希望听到你能给他一个解释,向他说个明白。
  还有一种挺常见的情况,就是一开始确实是老板误会了,但是后来老板渐渐明白,是他误解你了,这时候他也会希望你来解释一下,这样就会让他自己有一个台阶下。通常情况下,不要奢望老板自己良心大爆发,主动找你来负荆请罪。总之,如果因为吝啬自己的一句解释,而使自己在老板心目中形象受损,不太值得。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让老板接受自己的解释呢?首先,在场合的选择上不要太刻意,语气上不指责、不抱怨,内容上要动之以情。假如老板不给自己解释的机会,那就找一个可靠的中间人。
  其次,如果是在一些关键问题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出现误会,不仅要通过沟通做解释,还要通过真正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果加以证明,否则黑锅可能就要一辈子背下去。
  最后,如果真的暂时没有更好的解释机会,那么就暂且放下误解,审时度势,找到适当的时机再来化解误会。

  (本文已发表2014年5月8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