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玩微博?没什么大不了

(2013-04-01 11:13:40)
标签:

微博控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心理

赵励君



孩子玩微博?没什么大不了
(本文已发表2013年3月31日《今晚报》)



  近半学生成“微博控”
  当今,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率已经很高,手机QQ、微博客户端等软件甚至成了某些学生必备的装机软件。很多学生称:“微博不仅能获取海量、有趣的信息,还能宣泄情绪,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随之而来的是,有些家长变身“007”,通过微博窥探孩子的秘密,甚至捕风捉影、联想掺和,引起了小博主的强烈反感。专家指出:“亲子之间的‘微博冲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而真正开明的家长可以利用微博有技巧地密切亲子关系!”

  中小学生“机不离手”不玩游戏刷微博
  几年以前,QQ、人人网等软件还是当时的中小学生热衷的网络社交工具,手机挂q在学生中也是很“潮”的时尚,那时这些软件仅仅是网络聊天工具,而如今随着手机、ipad在孩子中间的普及使用,微博——这种既有日记功能,又能随时随地与人交流和分享的社交平台已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未成年人使用微博这种网络产品进行交流、表达等传播方面的媒介活动一点不亚于成年人,调查发现,微博的手机客户端甚至已经成为必备的“装机软件”。国内某媒体的报道显示,“微博控”已经占到了受调查的中小学生半数以上,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对微博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父母。
  不能否认的是,家长为孩子选购的“高级手机”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微博的流行。虽然很多家长卸载掉了手机游戏、甚至屏蔽了手机网页,但也因为这样,孩子“被迫”只剩手机QQ、微博等简单社交软件可用。更重要的是,“手机刷博”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还能迅速消灭证据,所以无论是教室、厕所,还是睡前、刚醒,随时随地刷微博、发微博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一种潮流和时尚,甚至有六年级的学生说:“大半个班的同学有手机,其中多一半同学有微博,如果拿着苹果手机却不会玩儿微博,那绝对会被同学笑话的。”
  “小学生让父母帮着申请微博,中学生帮父母申请微博”成了中小学生玩儿微博的真实写照,当被问及微博是什么时,学生异口同声道:“微博就是可以看新闻、晒自己生活的工具。”甚至前两天还有新闻报道称,好多中学生遇到难题时在微博上求助名为“作业答案来了”的博主,请他帮忙在线答疑解惑,总之,在学生心目中,微博似乎已经无所不能了。

  不仅能宣泄还能一呼百应
  与QQ等传统的网络聊天工具不同,微博还具有日志性的特点,短短140字,让博主可以轻松将自己的心情、想法记录下来。
  “虽然我不爱写作文,但在微博上发几十个字还是很美好的。”初一年级的李佳说,“写微博也挺矛盾,既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私密感情,就像日记一样,又希望有观众有共鸣,就好像我是主持人,别人都在听我说。第一次有人评论我的微博时,心跳都加速!”的确,微博之所以如此吸引中小学生,不仅仅在于它的聊天功能,更在于“一呼百应”的效果。例如考试前,好多同学都会在微博上发牢骚,其他学生看了,也会引发共鸣。而且自己吃了什么好吃的,或是看到一些新奇玩具、球衣,拍下来、发上去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儿。
  不仅如此,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有些情感思绪在现实中欲说还休,可网络上却能“大胆”宣泄。有学生告诉记者:“微博也是观察暗恋对象的隐蔽阵地。可以看‘他’的状态、‘他’转发的内容,连发微博的地点都能显示。同时悄悄看‘他’的微博还不会留下痕迹,不会被发现,着实满足了暗恋者的小心思。”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除了了解同学、朋友的最新消息、发表自己的想法之外,获取大量信息也已经成为了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高二的小李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天天上学很累,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看报,父母也不让我上网。微博的传播速度甚至比网站还快,所以就成了获取新闻的最快捷途径。而且,微博都很短,几句话就能说明白一个事儿,像我这种只在意信息多寡,而不在意深度的人特别适合靠微博看新闻。”而且小李直言不讳,作为学生的他们更喜欢微博上那些显得不那么“正式”的信息,而不是电视、报纸上那些传统新闻。

  家长快成“007”死盯微博瞎掺和
  家长们对于孩子玩微博这件事儿的反应不甚相同。有的家长不仅支持鼓励孩子申请微博账号,自己在微博上看到有用信息时,还分享给孩子。可以说,孩子关注的博主或内容,有些已经是被爹妈筛选过相对有效“安全”的信息。张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开明的家长,身为大学老师,不仅有自己的微博,还有众多学生粉丝,而面对初一年级的儿子,张先生有时不好当面教育太多,他说:“微博中转一些亲子专家的教子心得,特地@给孩子,响鼓不用重锤,相信儿子能明白我的苦心。”
  但像张先生如此“坦荡关注”孩子微博的家长不太多见,特别是很多中学生家长,似乎更喜欢“伪装关注”。15岁的赵阳半年前迷上了微博,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刷微博,甚至连吃饭前都要照下今天的菜肴发到网上。慢慢她发现,似乎不同内容的回复人群也不一样,比如,转发好吃的、旅游图片或是“吐槽”之类的微博一般都是同学来回复;而一旦有了心事,发一些“情愁”之类的字句,必然会有固定的粉丝“鼓励”她要“阳光”。
  一开始她还觉得奇怪,不知是哪位同学,可经过注意筛查,赵阳发现,这位“专注”的粉丝竟然是母亲大人。赵阳气坏了,觉得妈妈悄无声息地关注“日记”侵犯了自己的隐私,可她妈妈却说:“这是你公开发布的。”更令她烦心的是,有时妈妈还会拿从微博上捕风捉影的信息找亲朋出谋划策。“有时我忧郁了,发两句宋词伤感一下,晚上回家我妈就特刻意地开导我,那架势,就像生怕我想不开。”赵阳说,“我要是和闺蜜闹了别扭,微博上发发牢骚,我妈晚上也得数落我,觉得我把同学关系都搞到了网上不好缓和。可我们不那么想,有时当面说不出口的事儿,我写在微博上,对方看见了也许就理解我了,误会澄清,关系又好了。总之,我特讨厌我妈看我微博瞎掺和。”
  (记者 叶丹)


  专家点评:孩子玩微博 没什么大不了 
  ——心理咨询师 赵励君

  “微博冲突”折射亲子关系

  如果现实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父母深度干预、每件事情都控制,孩子会在潜意识里不想让父母知道太多,就自然不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微博。如果现实关系中孩子对父母很信任,孩子甚至会主动提出加父母的微博。处理情况不同,其实反映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同。

  父母管教太严,子女没有一丁点自由空间,孩子才会有说谎行为,才会瞒着父母不让知道自己的秘密。如果明地里一味对孩子呵斥、辱骂,背地里偷偷摸摸地监控孩子微博,这跟偷看孩子日记没区别,给孩子印象就是不被父母信任,于是他也不会信赖父母,人际关系的互动原理就是如此。父母和孩子相互警惕的背后,反映的就是信任本质,父母越信任孩子,孩子也会越信任父母,与父母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孩子都不会拒绝,甚至会希望自己的父母主动参加。

  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孩子沉迷微博,成瘾有其特定的深层原因,不是所有学生都会上瘾。从日常心理咨询中不难看到,亲子沟通顺畅、家庭氛围轻松愉快的孩子就不易成瘾。容易出现某种成瘾的孩子,一是孤独感强的孩子,二是现实中不被肯定的孩子,三是以沉溺网络方式向家长抗议的的孩子。
  假如现实中是这样的家庭关系,那么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家庭关系才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而不是单纯禁止孩子玩微博。沉迷微博只是孩子表达某种心理状态的出口,禁了微博还有别的出口,家长是永远禁不住的。

  微博不是洪水猛兽

  时代在前进,新技术会越来越多,家长是堵不住的,家长能做的是跟着进步。在时代在进步、宜疏不宜堵的双前提下,家长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培养辨别真伪、独立判断、不被外界左右的能力。
  以微博为例,如果家长同样缺乏使用经历,难免就会如临大敌,导致双方在对微博的理解产生冲突。而当孩子使用微博时真的遇到什么困惑时,家长又无法及时给予恰当的忠告和指导。如果家长能够共同进步,就能协助孩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而不是只顾表达不计后果等等。这些引导,对孩子也是终生有益的。

  现在学生们学业压力过大,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认同不足、赞赏缺乏,同时控制太多、束缚太多,孩子想倾诉烦恼、想释放压力,渴望被关注、被认同、被理解。作为一个方便快捷、又相对隐秘而有乐趣的平台,微博满足了孩子上述心理需求。抛开其它角度,仅从心理释放的意义说,微博不失为一种效果不错的自我心理疏导方式。

  从微博的浏览方向上把控并不难,引导孩子关注可信度高、言论得体的博友,关注一些文学性、信息性的微博,都是有好处。孩子关注的视角和成人不一样,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有效引导。从沟通角度说,通过微博了解孩子思想和心理动态,包括孩子心情、烦恼、关注方向、跟谁沟通怎样沟通等等,也都能促进家长更好地与孩子交流。
  假如家长发现孩子沉迷微博,这本身也是一个及时的信号,说明孩子的学习中、生活中可能出现了某种问题。家长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孩子沉迷微博背后的原因,同样要比迟缓滞后好的多。

  (本文已发表2013年3月31日《今晚报•孩子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