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后求职 迷茫中纠结

(2013-01-21 12:41:23)
标签:

90后

求职

迷茫

心理

赵励君

 

 

90后求职 迷茫中纠结
(本文已发表2013年1月20日《今晚报》)


  “深居象牙塔里的我就要毕业了,但我并不知道方向在哪,就像从小巷里走出来看到的是八叉路口一样,何去何从,真是很迷茫。”这是微博上一位90后大学生的真情告白。

  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4.1万人,比2012年增加1.2万人。就业一直是毕业生关注的话题,但面对就业的迷茫与困惑更让他们挠头。该找工作还是考研,是干白领还是当蓝领,该听家长的还是走自己的路……这些存于90后大学毕业生心中的困惑成了拴着他们走向职场的一道又一道的心锁。

  习惯被“安排” 应聘走过场 八成毕业生就业父母定

  在一次大学生求职招聘会现场,记者随机进行了调查,近八成大学生表示,心目中的工作单位和求职方向是和父母商量好的,或者是由父母安排的。父母在替他们安排了从小到大的一步一步后,求职之路自然也放不开手,尽管90后认为人生新篇章该由自己满怀期待地去书写,但有的想法却被父母视为“小儿科”,只能妥协在父母的“老人言”之下。

  “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就是那个万金油专业,媒体、公务员、教师、企业里的宣传都能算对口,我学姐前年进了家股份制银行,听说现在月薪都近万了。”小徐边说着自己的情况边在招聘会上忙着“海投”简历,她发现自己能考虑的岗位很多,却高兴不起来,“越这样海投越没底,竞争太激烈了,再说这些工作做什么、适不适合我都不清楚,怎么敢轻易选择呢?”做惯了“乖乖女”的小徐最后还是决定听听父母这些“过来人”的意见,“当初让你学中文,就是考虑女孩子家将来找份轻省工作,要是这些工作你都不顺意就考公务员吧,我们两口子也供得起你。”小徐的父母在孩子找工作这件事上其实是早有“打算”的,在他们看来,女孩子能有个编制,稳稳当当、收入中等就可以。听了父母的安排,小徐干脆放下了找工作的念头,开始一门心思备考公务员。

  为爱情只好异地找工作 职场成情场附属品

  现在,很多90后干脆把就业放在爱情后面,工作成了爱情的附属品,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恋人走到哪,工作定在哪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为了追随“另一半”而远走他乡的,以至于不能和恋人在一个城市生活、工作成了求职困惑的因素之一。

  某股份制银行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总监介绍,他遇到了许多异地求职者,大多是陪着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千里迢迢“投奔”而来找工作的,“我在呼和浩特面试时,有个男生是长沙人,大学是在济南读的,我问他怎么跑这儿来投简历了呢?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个男生的女朋友先在呼和浩特找了份工作,所以男生不顾家里反对,也要来这边照顾女友。像这样的求职者,我们总能遇到。”

  宗辰在天津读的大学,家是陕西的,毕业后他找工作的标准是“工作所在地必须是上海”,原因是他相恋了两年的女朋友是上海人,女方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回到上海就业,所以原本在天津可以找份国企工作的宗辰还是放弃了,义无反顾地去上海求职,“我也知道母校在天津知名度高,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多,在上海找工作肯定要难一些,但是女朋友就这么一个,工作以后还可以换嘛!”宗辰觉得爱情比工作要重要,所以哪怕去上海只能先找到私企,收入比国企低一些也只好认了。

  缺少规划爱凑热闹求职 “随大流”是普遍心态

  90后求职难一方面源于竞争激烈,更大的难处还在于大家都不愿意做塔基,大家都朝着塔尖奋斗,盲从着跟随大流造成了求职道路的拥堵。特别是在求职路上处在迷茫状态的90后,在自己权衡不出哪个工作才是“香饽饽”时,索性以哪个“人多”、“扎堆儿”来判断,跟着热点走,觉得大多数人的选择肯定更保险。

  今年大四毕业的张然原本并没有考研的打算,但投了一圈简历后发现,要想找个月薪三千以上的工作实属不易,“我同学有的干脆又拿起来课本准备读研了,赶不上今年的考研,专心用一年时间来准备,考上的几率更大,与其毕业将就就业,还不如再给自己镀镀金!”张然在看到室友的做法之后,也投奔到了考研大军中,这期间,他还兼顾其他,“现在考公务员的人逐年上升,火爆得不得了!有人分析说当公务员是性价比最高的工作。”张然的朋友中,不论是学金融这种热门专业的,还是学图书馆学这种冷门专业的,都削尖了脑袋去报考公务员,有的甚至在本省没有考上,接着报外省市的,每个机会都不放过,看到自习室里十之六七的同学都在复习着行测、申论,张然又在考研书之外摆上了公考的两本“红宝书”,其实在他心里对公务员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并不“感冒”,但是转念一想,工作不过是谋生的工具,喜欢不喜欢似乎又不那么重要了,“考着试试吧,反正我也还没想好找什么样的工作,现在的形势也找不到特别好的工作,别人在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至少没拖后腿、没耽误空儿!”张然在“追随”其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心安理得,想到有很多的“战友”,他心里就不那么发毛。
  (作者:晓悟)

 


  专家点评:心理咨询师 赵励君

  迷茫背后的“推手”?

  90后本人从小就是在各种安排中长大的,缺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特别是网络时代,职场信息多如牛毛,造成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上困惑丛生。年轻人关注的只是成功案例,向往的只是便捷顺利之路,一厢情愿的思考模式也人为增加了纷乱迷茫。

  社会整体焦虑,当代人爱走捷径。社会整体迷茫性增加,除了少数岗位外多数目标性不清晰,在焦虑心态之下,一些需要时间积累的岗位选择被90后排除,客观上也导致迷茫增加。

  求职初期,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而盲目地听凭各种“声音”,很可能导致工作的前几年动荡、纷乱。一般来说,工作半年左右新员工就可以开始发挥具体作用,但是现在这种盲目选择的情况,客观上造成观察期、定位期、适应期延长,有些90后甚至在入职一、二年后还需要重新选择,这既会影响个人职业发展效率,也影响单位人力资源效率。

  该听谁的?

  找工作时,父母传授的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是有益的,前提是父母确实拥有相关的自身经验。但对于父母也并不熟悉、也没什么经验的职业范畴,只靠父母的猜测就不太靠谱了,这时可以多听听有经验的亲朋好友的介绍和解释。

  但跟爱情走肯定是不靠谱的。校园爱情相对狭窄、单纯,走出校园后人生参照系大幅度扩大,生活感受大幅度改变,很可能原有的爱情会出现新变化。而工作岗位的变化速度,远远慢于爱情变化的速度。

  跟大流走,从社会经验上讲也没错,但跟大流一定会使概率减小、机会减少。“因为走的人多所以心安”的考量本身就透露了些许懈怠心态,持以这种心态,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生开拓。

  听谁的、谁做主不能偏激,既不能完全听父母的,因为父母的考虑因素中更多世故成分,但也不要为了显示自己长大,而一味追求自己做主,否则可能出现了解不足、思考不周的情况。岗位与专业不必完全一致,可以尝试跨专业,但做什么工作大致应该有一个方向。利用好大三大四这几年,有意识多了解、多接触,增加亲身体会,有利于减少迷茫。

  喜欢/谋生?追求平衡?

  有的90后为了赚钱,虽然眼前这份工作并不喜欢,但是还是坚持做,只是用它来谋生,这本身无可非议。从社会适应的角度说,谋生可以作为初入职场的主要选择因素,至少谋生的因素可以重于喜欢的因素。

  能做一份喜欢的工作当然是最好,但对于多数没有职场亲身体验的新人来说,刚毕业时不必非要追求喜欢的工作。喜欢应该是熟悉了解、亲身体验之后的一种稳定感受,在还没有了解和体验之前,所谓的喜欢往往带有很多主观成分,算是假想性质的喜欢,很可能在后面的现实中消失。

  有些90后要求工作差不多就行,要求工作不影响自己生活中的平衡。应该说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建议一上来就把“追求平衡”放第一位。

  从心理意义上说,平衡感在增加舒适度的同时,会同时导致进取动机、进取力下降。以平衡作为导向,会使人生平台的高度与持以的平衡点的高度一致。职场新人拥有的人生平台高度有限,如果一上来就追求平衡,整体职业生涯的平台高度,可能就会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准。某种意义上说,追求平衡更适合中年以后的人众,青年期绝大多数人的主调,更适宜在不平衡中不断追求、进取。

  (本文已发表2013年1月20日《今晚报• 8090后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