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不光是钱的事
(2012-11-05 11:41:30)
标签:
家庭关系孝顺心理赵励君eap育儿 |
孝顺父母不光是钱的事
(本文已发表2012年11月4日《今晚报》)
8090后每天忙着处理很多事情,学业、工作、家庭和爱情,哪件事都是不能草率对付和敷衍了之的大事,但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却成了能往后放或找人替代的小事。如今,充裕的物质生活与完善的养老保障已经让老年人不再为金钱犯愁,儿女在精神层面的赡养意识恰恰成了父母最渴望得到的财富。当你忙于工作不能和父母见面时的一次电话,出差远行前和父母的一声告别,都已经成了父母的期待和渴望。
“过不了就离” 成儿女劝架口头禅
矛盾在何处都会存在,家也不例外,有时父母在争执时很希望子女能够说上几句贴心的话为两人的矛盾降温,但子女有时却退居事外,一句不冷不热的话更会让父母感到失落。
张女士年近60岁了,年轻时和丈夫关系不是很好,两人经常因为琐事争吵,每次争吵时,女儿多是躲在自己的屋里,关上房门,不予理睬,无论吵得多凶,女儿都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时还会像个陌生人一样在旁边静静“观战”。张女士有时特想和女儿唠唠心中的不满,但女儿却说:“吵什么吵,关我屁事,我不管,过不了就离婚呗!”这让张女士如冷水浇头般十分寒心。
张女士也想过离婚,但考虑到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身边需要有个伴儿,想找女儿在他们中间调停一下,缓解一下冷战的局面,毕竟闺女也出嫁有了孩子,能理解女人的不易了,没想到女儿冰冷地扔下三个字“我不管”后起身就走。女儿一副冷漠的表情深深刺痛了张女士的心,她悲伤无助地看着女儿离开的背影默默伤心,怎么也想不通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女儿为什么如此冷漠。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某天,张女士得知女儿被诊断出体内长了一个肿瘤,需要赶快做手术切除掉,而且要支付3万元的治疗费用。张女士心急如焚,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积蓄多年的养老钱,给女儿垫付了手术费用,并日夜陪伴在女儿病床前,直到女儿身体恢复。张女士感慨,“我这么疼她,可她连一句说和的话都不愿意帮我,实在令人伤心”。
工作太忙负担太重 找保姆替自己尽孝成常态
很多事业稍有成就的80后经常被工作上的各种安排挤占了休息时间,对于父母的照顾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昂贵的礼物再多也不能填满老人空虚寂寞的心,有时父母需要的是子女陪在身边说说话。
家住南开区的赵老师已经退休好多年了,因为身体不好,学校返聘好几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老伴患中风多年,最近又被查出心脏病,这让赵老师很是苦闷。儿子赵凯年轻有为,自己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每天都忙于各种谈判和应酬,就连赵老师想见他都要提前预约,平日里老两口很少见到儿子,但只要儿子来,他都是大包小包地提了很多东西,可赵老师对那些价格不菲的高档品一点都不感兴趣。倒是每次赵凯陪赵老师夫妇聊个半天,能让他们很高兴,很满足,甚至有时赵凯的几个问候电话,听筒里都能传来老人愉快的声音。
现在,老伴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赵老师十分希望儿子能多来陪陪自己和老伴,沟通之后,赵凯为难地跟赵老师说,“爸,不是我不愿意过来照顾您和妈,我实在是没时间,公司的事情很多,而且都需要我亲自处理。把工作撇了不是个事儿,爸要不咱请个保姆来,我掏钱!”赵老师听完儿子的一席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个滋味。想埋怨儿子眼里只有工作,可想想儿子也是无奈,自己要是发了牢骚倒像是不明事理。现在,每天保姆都把饭做好端来,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但赵老师总觉得心里还是少了些什么,空落落的。
(作者:吴瀛)
专家点评:心理咨询师 赵励君
(1)
第一个例子里,张女士因为女儿不肯为自己和丈夫充当调停人很伤心。但委实说来,张女士的希望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则有待商量。
夫妻之间的争吵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生长在父母每日不断争吵的环境里,孩子内心的烦躁、凄苦但又无奈、不得不忍受的苦衷,可能父母并不清楚。年幼的孩子因为自己无法独立生存,只能在家里苦熬,十几年下来,子女已经自己磨练出一套对付的办法,比如充耳不闻、麻木不仁,或是因厌恶而心生冷漠、隔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后,父母再希望孩子作为调停人,就是奢望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凡是能够充当调停、劝解角色的人,一定是自己内心有平和、有温暖的人,拥有这些,才能在别人的纷争中内心清澄、情绪稳定,做好想要做的调停劝解。假如自己内心原本就充满怨恨、烦躁的人,是见不得别人纷争的,就算旁听也会导致自己内心原本的敏感点爆发,引起烦躁、愤怒,进而对纷争人表达不满,变相地介入、参与到纷争之中,什么居中调停就别想了。而一个内心温暖、平和、有亲情的孩子,还是一个内心充满尖刺、或冷漠或暴躁的孩子,都是父母自己培养的,不论培养时是有意还是无意。
一些空巢家庭只剩下一位老人,这样的家庭,孩子于情于理都应该做好相应的照顾,经常回家、经常电话。还有一些家庭老夫妻两人都健在,家庭氛围的质量本身应该由夫妻自己调整,但是两人之间每日或热吵、或冷战,始终延续着几十年来一贯差劲的家庭氛围,老人自己呆着很难受。这时,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氛围,就要求孩子经常跑回来为自己做心情的调剂,这一点,多少有些把父母自己应做的调整责任推卸给孩子的味道了。
(2)
精神赡养的含义是指要让老人感受到亲情、温暖、快乐。关注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看望老人的次数,也不仅仅是每次和老人待在一起时间长短。如果孩子是不情不愿、勉勉强强的“回家看看”,或是回家后彼此闷头无语,非但不能达到慰藉老人的精神情感,有时反而会让老人多一分精神烦恼。
从现实情况说,很多中国家庭培养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多半来自父母多年养育中的问题、来自父母自身心理问题的延续。这部分孩子里有许多人从小就树立过愿望:长大后早点离开他们。
这些孩子成年后,理智上知道要赡养父母,也会时常感念父母也不容易,也会经常给父母花钱买东西。但是内心多年来积蓄的抱怨、不满等并没有真正化解,当面对心理问题依旧、沟通模式依旧、控制依旧的父母时,孩子经常会从内心中升起莫名的火气。虽然多数情况下火气被理智压下去了,忍住了没有向父母爆发,但内心里是不舒服的。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就算多回家、多看望父母,其实也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赡养。
更多的中国家庭,从父母到子女都不会表达情感、不会表达爱,父母当年养育子女就是吃饱、穿暖、学习好。现在孩子长大后能够回馈父母的也只能是有吃、有穿、有钱花。人的交往、交流模式是来自对父母模式的模仿,孩子当年只学到了生理养育,没学到怎样表达亲情、表达温馨,这时父母反过来要求孩子要从心理给自己温存,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孩子自己的烦恼比父母还大,因为自己跟妻子或老公目前还冰冷、还苦恼着呢。
(3)
中国家庭父母在精神赡养方面的需要,以及需要没有满足时的烦恼、苦闷,都相对高于欧美国家。这背后,既与中国家庭培养的孩子抱怨指数较高、精神赡养的质量不高有关,也与父母自身分离焦虑过高有关。
很多中国父母不论孩子长到多大,内心期望孩子依然能够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一点从情感上可以理解,但从心理发展角度说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
子女年幼时每天都会围绕在父母身边,因为这时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养育才能生存下去。从孩子围绕身边的过程中,父母体会到被需要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孩子对父母的需要感就会逐渐降低。到达一定阶段后,孩子会反过来向父母体现照顾、关心和养育(赡养)。
在上述“被孩子需要—需要度逐渐降低—自己逐渐需要孩子”的转化过程中,父母要随着时间推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逐渐学会从心理上接受孩子远离自己。就像子女成长的标志之一是与父母逐渐拉开距离一样,父母也需要不断的心理成长,不能把生活幸福与否与孩子是否永远围绕联系在一起。
父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应该学会把自己的价值感来源、被需要感来源,从养育孩子这一点,扩展到其它点上。另外安排自己新的学习成长内容,或是培养一些休闲爱好,多参与社团、社区活动。这样才能使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降低,不再过度依赖“孩子围绕”的形式。老人争取做到老有所为,做不到老有所为,就争取做到老有所乐。
从子女的角度,应该帮助父母扩展快乐来源。有条件当然首先是孩子多看望父母,但是这一点在目前确实具有客观难度,很多青年、中年人每日为生存挣扎,特别是还有一些孩子是远在外地工作,经常看望父母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子女没时间多跑,就多打电话,教会父母发短信。有条件的情况下,教父母学会上网,扩大老人接触社会、保持社会信息接触。
(本文已节选发表2012年11月4日《今晚报·8090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