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心态 其实很有所谓
(2012-07-16 20:11:56)
标签:
无所谓90后心理赵励君eap健康 |
无所谓心态 其实很有所谓
(本文已节选发表2012年7月15日《今晚报》)
如果把80、90后常用的口头禅做个排行榜,“无所谓”会位居前列。有的人确实是因为对某些问题的坦然而“无所谓”,但很多口口声声“无所谓”的年轻人却把本该讲原则、讲规矩的那些“大事”轻轻带过。比如找不到工作无所谓,刚入职便觉工作无趣,于是连工资都不要选择“裸辞”无所谓。再如婚姻大事,恋爱时激情四射,但结不结婚无所谓;结婚之后,稍有磕碰动辄就提出离婚也觉得无所谓。什么婆媳关系、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所有看似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都会“淡然”处之。
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单纯从心理角度看,无所谓是一种后现代心态,不随同主流大众,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从词义位置看,无所谓是中间概念。从“无所谓”向左一步,会是淡定、成熟,会是为生命的负累减压。从“无所谓”向右一步,会是消沉、退避,指向的会是抑郁倾向。
从诸多现实表现和事例来看,目前很多90后口中的“无所谓”,并不是淡定,也不是豁达,而是不负责任和回避现实,是内心封闭后的空虚与玩世不恭。
无所谓的来源、轨迹、心理机制
1、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无所谓的心态折射转型期全民整体焦虑的社会心态。高节奏、高压力、高精神负荷之下身心疲惫,久之导致心理倦怠。倦怠致使情感冷漠,对身边的事情不再有兴趣,心中没有东西能触动,形成漠不关己的隔离层。
从这个角度说,90后抑郁趋向的无所谓心态,也是社会整体心态的折射。
2、从选择角度来说,无所谓心态常常反映的是消极回避、放弃自我选择心理,包含失去目标和激情之后的百无聊赖,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学常说的枯竭。
很多喜欢说“无所谓”的90后,内心既非常想为自己做主,但同时又不会为自己做主。很多90后一生都是被安排好的,25岁之前基本都是听家里的安排,就算做了选择很多时候也无济于事,久之于是就放弃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于是“无所谓”开始在口中流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面盾牌,成了应付一切选择的灵丹妙药。
3、从安全感心理说,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着“失败了别怪我”的潜台词。当面对未知事物时,人的恐惧来自对未知领域的不自信,“无所谓”表面上是不在乎,实际上是不敢承担后果,是惧怕失败的脆弱。
这种脆弱可能与早年的某些失败创伤有关,维持“无所谓”的心理意义,是避免勾起内心的创伤共鸣,宁可无功不要有过。无功可以通过合理化做自我宽慰,有过的惩罚、失败的痛苦,则是难以忍受的。于是还不如停留在目前的状态更稳妥,通过“无所谓”,更能体会不失败的欣慰。
4、从抗争与攻击角度说,身边的不公平、不如意让心里恼火,但恼火又不能转化为反击,或是反击无效的时候,有时会演变为听之任之,用“无所谓”的沉默来表达对抗。这时的“无所谓”听起来像是一种洒脱,其实是一种无奈。
从心理机制看,这时的无所谓,是用一种曲线的、迂回的方式表达愤怒,是对内心攻击能量的压制,时日一长,压制可能会转为压抑。从心理临床表现说,压制还仅仅导致心情不好,压抑则会直接导致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等。
5、从心理成长角度说,人的心智、性格需要和年龄增长同步成熟。这种成熟需要孩子幼小的时候具有广泛的涉猎与兴趣,尤其在大学以前,孩子应把精力平均分布在成长的各个方面。
但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孩子大学前首要任务是学习,广泛的兴趣被人为遏杀,久而久之,心中的绿洲一点点被冷漠的沙漠吞噬,“无兴趣综合征”应运而生,无所谓也就成为主要心态。
生命需要成长
人一生最重要的成长不是生理成长,而是心理成长。心理成长的动力涉及多方面因素,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使成长停滞,从很多临床案例来看,“无所谓”其实就是停滞的一个浮标。
宽泛地说,如果停滞本身并没有给自己带来过高焦虑,而是伴随心理的舒适,那么也不妨继续停滞一段时间,因为停滞可能更符合你目前的需要。如果,一方面对停滞有焦虑,另一方面又对无法突破停滞有焦虑,那么建议和心理老师详细谈谈,找一找停滞具体是卡在哪了。
换句话说,短期的“无所谓”可能是自我心理防御的表现,保护自己不崩溃,是有一定好处的。但长此以往,对生活、对事业肯定会有损伤,会在生命之路上减速度,走弯路,更为关键的,可能会造成心理机制永久的恶化。
心理学认为,生命之中注定有一些阶段、有一些事情是不能让其顺其自然的,是必须要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一点不是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成熟。因此,消减负性的“无所谓”,也是人生中不能回避的基本命题。
(本文已节选发表2012年7月15日《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