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不要“丁克” 有远虑无近忧

(2012-03-19 11:11:50)
标签:

婚姻

家庭

心理

丁克

赵励君

杂谈

 

 

要不要“丁克” 有远虑无近忧

(本文已发表2012年3月18日《今晚报》)

 

平心而论,只要是在法律底线之上,每个人怎样生活都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值得尊重。在“丁克”话题上,唯一提醒的是不要简单考虑、不要轻易决定。眼前轻易决定,可能造成以后的遗憾。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女性的安全生育年龄逐渐后移,30几岁仍然可以较好地完成生育。但生育年龄的后移毕竟有底线,年龄过大时,孕育、生产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此,如果婚后头几年想“丁克”,过几年又想要小孩,可能就会遇到类似麻烦。现实咨询中也遇到过类似案例,女方因年龄过大、身体限制,导致要孩子的愿望不能实现,造成遗憾的不少。

生育不仅仅是为了基因繁衍,养育孩子的过程对于父母也有很大的心理意义。通过孩子的存在与不断成长,父母的价值焦虑、生命焦虑等都可以得到缓解。换句话说,如果夫妻中的某一方在价值焦虑或生命焦虑方面焦虑指数较高,就不要轻易考虑做“丁克”,否则婚后头几年里,会因新婚感受掩盖原有焦虑,几年后焦虑感会重新上升,那时很可能还会再想要小孩。

夫妻二人对社会舆论的心理耐受度怎样,也是决定能否完成“丁克”梦想的因素,比如“有毛病”、“不会生”等舆论是很恶毒的,你是否真的能长期耐受得住?如果夫妻中的某一方,有比较在意外界评价、比较在意舆论、比较倾向顾及他人等心理倾向,也建议谨慎考虑,不贸然做“丁克”。

人的思考角度、思考习惯常有差异。关于养育孩子,有些人习惯看到的、想到的都是父母是如何付出、如何辛苦等等,忽略了孩子对父母的心理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养育孩子的过程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付出,孩子对父母也有心理愉悦、心理满足的回报。

从结构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三点比两点要高。因此,考虑是否“丁克”时,不仅只看眼前二人世界的甜蜜、充裕的业余生活等,还要做好远期展望:当近期因素消淡之后,夫妻二人是否有方法、有耐受力,不让寂寞感侵扰自己或是扰乱夫妻关系。如果对远期应对不很有把握,也不要贸然决定“丁克”。

总之,“丁”与“不丁”都是选择,只是在做决定时尽量谨慎详细,考虑到长期和多方面,减少以后想改变又无法改变的尴尬。

  (本文已发表2012年3月18日《今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