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思维方式谈孙子兵法与其他名著作

(2007-03-25 23:40:01)
分类: 随笔

我一直强调观念影响思维,而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所以我希望中国人要能知道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做法,那么中国人一定要知道墨菲定律,就像我告诉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最好要熟悉以下四本著作:

水浒传---才知道什么是哥儿们,什么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三国演义---才知道桃园三结义,兄弟间的义气,以及尔虞我诈的运用。

孙子兵法---才知道有36计,以及如何用计,达到目的。(其实目前美国军人对孙子兵法已经相当的熟悉了,它是西点军校的必读教材。)

以及后黑学---如何杀人不见血,砍人不见伤。(这本书目前没有英文版本,因为许多中国人也不愿意看,应该是一本禁书,但是又有许多做生意人的军师爷们在看。)

当然,如果要精通中文,还有许多文学著作,诗词歌赋要熟悉。就像要精通英文,光看莎士比亚也是远远不够的。

而了解墨菲定律翻译是非常的重要的。

在我以上的说法放入我的博客不久,一位值得大家佩服,我称呼他为“京城一大才子”于今教授,居然举手一挥,洋洋大观的写了以下一些见解。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应该埋没在我博客的帖子中,因此特别挖出来,放成正文的模式,供大家参考。

饶及人

2007年3月25日

厚黑学的发源起始于李宗吾先生,而其影响则应《厚黑学》而来。要想了解厚黑学就应该读读《厚黑学》以及《心理与力学》。

作者李宗吾,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于四川自贡,一度任国民党政府官员、四川大学教授,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于1944年去世。他提出的“厚黑”二字当时不绝于耳、脍炙人口。《厚黑学》成稿于1917年。曾连载于成都《公论日报》,后由故未能载完。几经周折,在1934年正式出版。本书被人们称为不可多得的奇书,八十年代又成为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的畅销书。

《厚黑学》是解放前讽刺官场弊病的轰动全国的一部力作,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一句话:“脸皮要厚心要黑,是获得成功的两大秘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年,李宗吾先生著《厚黑学》是从反面立意,实在批判“厚黑”,写的是哲理而非心狠手辣,讽刺国民党腐败政府的官员。

在这篇文章中,李宗吾对于中国专制制度下虚伪的封建伦理和圣贤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把封建专制统治者给历史糊上的仁义道德一把撕了个干干净净,不但如何,还把批判的利剑直指向“尧舜禹汤”等“圣贤”,声称圣人乃是厚黑徒的最高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嗅,无形无色”之境界。无论是从批判的力度还是深度,都足可媲美鲁迅揭穿礼教吃人本质的《狂人日记》。

中国汉语源远流长,表现力强,词汇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又富有想象力,斐然成章。且不说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清有笔记小说的光彩夺人,就说中英译文吧。试问英文中有哪些高尖科技或者世界古典名著难得住中文?而一本犹如百科全书的小说《红楼梦》可要考倒不少中外的英译者,莫说诸子百家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了。

中文涉笔成趣,海阔天空,更是不在话下。“剑桥”音义兼译,徐志摩却叫作“康桥”,无懈可击。可是哈佛大学所在的镇,偏偏音译为“坎布利奇”,也可聊备一格。也是这个徐志摩,出了一本集子叫《翡冷翠的一夜》,“翡翠”当中嵌一个“冷”,诗意盎然又有新意!如果拘泥于原有定名称之为《佛罗伦萨的一夜》其味大不同了。

当然,会讲不一定识字。因为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与印欧语系表音的不同,所以被外国人称为“哑巴文字”。但这不碍事,辅之以“注音识字课本”之类,不难使“哑巴”开口。中文发音最麻烦的是讲求单音的四声调,比如“妈麻马骂”,往往纠缠不清。

外国人说中国话大多是阴阳怪气的,因为语调是最不好模仿的地方,你不加注意就会受母语的强烈影响,你太注意了,又有可能显得格外的做作。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外国人语调模仿得很像我们中国人,那么他说的汉语既便是有什么口齿不清的地方你也不容易听出来。

我在国外时认识有这么一个英国人,你要是背对着她,根本就以为她是个河南平顶山人,原因她被联合国派驻平顶山工作两年。

2500年以来,一部孙子兵法被军事家视为圭皋,被政治家奉为纲鉴,被企业家作为秘诀。

老人家说过,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了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他一贯提倡的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优秀遗产,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而不是信而好古,迷信过去。

老人家还简洁明快的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人思维的产物,对思维不同的认识也导致不同观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造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发展的历史的科学。而这对于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一般情况下对思维都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思维是泛指一切精神现象,与意识等同;狭义的思维则仅仅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处理问题、作出决策等思维活动。显然广义的思维,含义太宽泛了;狭义的思维,含义又太窄了。

关于思维的研究,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一直都在进行。

我可以推荐关于思维的几本书,一本是钱其森的《关于思维科学》、一本是赵光武主编的《思维科学研究》。对于不是研究的人来说,看这两本书会感觉有些严肃,所以建议也看看李泽厚的《漫述庄禅》。

另外还有一本是于汝波著《大思维》。于汝波将军生前是军事科学院中国历代战争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是海内外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也是我课题研究的指导导师。

于先生的《大思维》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缜密的辨析,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主要的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统体思维、一二思维、中和思维、象类思维、集谋思维、大一统思维、变易思维、逻辑思维等,并对这些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劣短长作了客观评价。比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哲理性强,模糊性大;长于统体思维,短于精确分析;象类思维多,逻辑论证少;独断性强,集谋性弱;变易思维发达,保守观念顽强;大一统思维坚韧,个性化思维不足等。这就比较清晰地编绘出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全息图像。

于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决定着其战略理论的发展和战略对策的制定,是其“研究战略理论、制定战略对策的深层的文化基因性动因” 。

于先生不是单纯地讲思维,也不是单纯地论战略,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哲理谈战略,以战略明哲理。书中关于影响中国传统思维的几个非思维因素的论述,关于中外思维比较的客观性等问题的观点,都有新的见解。

这本《大思维》,我现存有5本,饶兄如感兴趣,可将其一本作为07年厚礼赠予。

饶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深切眷恋;对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祖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真挚热情;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有容乃大的胸怀;及渊博的视角和对祖国文化的深厚理解,实在让我等后辈之人为观止,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可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饶兄真乃大英雄真名士也!

呵呵,絮叨完了,俺吃饭饭去了...

于今

2007年3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饶及人小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