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款思域——炸街神器的两厢,是宠儿,更是恩赐

(2020-02-27 11:03:32)
标签:

两厢运动

思域

性能轿车

谁是宠儿

炸街神器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引言

国产两厢官方实锤之后,一直想写一个思域的系列。

运动车型当中,思域的定位最成功;

成功定位当中,思域的车型最运动。

我们认为,以上两句,是对思域最精准的评价。

我们的两篇文章,也打算从这两个角度分别展开。


(下篇)

十代思域诞生之际,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预算无非是15万上下,非要做到样样全能:丈夫想要动力和操控,妻子看重颜值和价格。

原本是买菜车定位的紧凑家轿市场,硬是被逼成一片红海。


一、"平地起惊雷"

其实"正宗"的两厢买菜车,是日产骐达:两厢外观,好开好停,空间实用、配置丰富。只是骐达的全系车型都是舒适、实用定位。今天的骐达不可能运动,以前不是,今后也不会。

两厢车里,只有马自达对运动是最为执著的。创驰蓝天发动机+爱信6AT变速箱+创驰蓝天底盘=丝般顺滑。曾几何时,马自达3昂克赛拉两厢,是同级别最具有运动诚意的作品。

然而,五年过去了,压燃、转子……马自达的粉丝们望眼欲穿。运动精神只是写在了马自达的广告里,写在了马自达的愿景中。

紧凑两厢运动,怎可能少了高尔夫?大众车型多如牛毛,却只有高尔夫才是操控里的"练家子"。无奈的是,想要更为专业的调教,只能去买20多万的GTI才算"解渴"。何况,而眼下还在买高尔夫的,是原本想买奥迪A3的那群人。

要么买菜,要么运动,仿佛是紧凑级市场的成见。定位家用保证了销量,却个性不足;定位运动不兼顾家用,就没有销量。

思域的颜值、设计带来了销量;动力、操控兼顾了运动。紧凑级两厢红海,如同神迹一般,被分开一条生路。

所以有人说,两厢思域的出现,是"平地起惊雷"。思域并非全能车型,只是2020年代,能够与之并驾齐驱的不多。

但"平地起惊雷"这句话,我只赞同一半,本田厚积薄发,沉淀多年,行业内部有目共睹:对需求捕捉的敏锐、对极限性能的压榨、以及对游戏规则的熟稔,使得思域的成功极难复制,而非仅仅由于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二、"时势炼英雄"

与"时势造英雄"恰恰相反,当下的环境对任何一个主机厂商都极为苛刻。两厢思域的亮相,之所以取得了关注度,除了本田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产品力的耐心打磨更是功不可没。

1.看脸时代,颜值爆表

历史的照片中,八代、九代思域被平庸的外观蒙冤太久。脱胎换骨,推倒重来之际,思域不会忘记致敬所有的回忆。官方改装的两厢思域Hatchback Concept概念车身上,就写满了本田故事,像是一个调皮的男孩,把积攒的宝贝挂了一身。

从外形上来看,前唇、侧裙融入了海外款Type-R的设计元素,尾部扩散器设计甚至比Type-R更具动感。看脸时代的经典回归,仿佛隐喻百年本田童心依旧。

比起三厢版本,两厢思域对运动的表达更为直接,对年轻市场需求的响应更为及时。事实上,被称作"炸街神器"的思域,激发了后市场"魔改"的一波热潮。由此看来,痴迷思域的群体,显然对思域对运动的表达犹嫌不足。

而两厢官方改装之后,思域两厢的素车即可直接上手,恰好有望弥补这一缺憾。毕竟本田技研对操控的理解,岂是民间小厂可以相提并论?也许可玩性无法满足所有人,但开腻了买菜车,又懒得改装的人,思域会给他们打开一扇门。

敏锐的捕捉市场需求,极尽所能的宣示运动,本田的这一波操作,再次走到了同行前面。

2.排量时代,省油高效

比起大部分2.0L排量,思域的原生动力已经严重过剩。发动机起家的本田技研,两厢type-R血统引擎,以38%的最高热效率,轻松轻松问鼎"地表最强1.5T"。两厢之后,由于思域的风阻和抓地数据会更有的优势,思域的经济性只会更加突出。

排量时代,除了拥抱涡轮,混动这一路线看似一劳永逸,但混动相比地球梦,未必占上风。

首先,原本很轻的紧凑车,混动省油并不明显,反倒牺牲不少动力。其次,渴望动力无可厚非,但混动让动力的请求显得有些窘迫。思域一贯的思路,是把掌控油耗的弹性,重新交到车主手中,燃油经济性的掌控相比混动也会更加自由。

摩托、赛车、轮船、飞机……本田族谱枝叶繁茂,而定位精准,先声夺人的思域,无疑已是本田的掌上明珠。尽管强敌环伺,未来依旧充满悬念,但两厢之后,思域对运动依然痴心不改,孜孜以求,这是本田辛勤耕耘的硕果,也是上帝颔首应允的恩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