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降价无极限 只因客户看不见

(2012-07-16 09:15:01)
标签:

汽车降价无极限

只因客户看不见

汽车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汽车降价无极限 只因客户看不见

/丹东晓程

汽车产品一直在降价。消费者有目共睹。

别克通用凯越,上市之时低配版售价14.98万元。十年间,售价下降了50%。最新的优惠价格是,别克凯越低配版已经低到7.8万元了。

不仅仅是别克凯越。马自达6价格下降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幅度。连上市一年多的索纳塔八自动挡车型,价格也下降了3.5万元,13万多就可以拿下。卡罗拉的价格,低配版已经优惠到10万元区间了。

车市价格几乎一天一个样,天天有惊喜。这样的降价,对拉动销量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原因就是,谁都坚信,价格还没降到底。降价空间还在。究竟还有多少,不知道,因为消费者也不知道你还有哪些价格水分没有挤出来。车型价格底线,谁也看不见。所能看见的就是,你价格一直在降,降了还降,今天不降明天降,这边刚买车,那边价格就降了;我沈阳买车29万,到河北买车就27万了。

尽管厂商大喊没有利润了,汽车暴利结束了,但利润底线是多少,可能降低成本的招法还有多少,消费者不可能知道。厂商也不可能让你知道。这是商业机密。经营道德保护企业机密。但这个机密让汽车降价讳莫如深。消费者越是不清楚,就越是猜测,在猜测的时候,汽车价格还真的配合这个猜测,噼里啪啦往下掉。消费者就坚信,你车价还会继续降。

于是消费者就有降价期待。

厂商也就有了降价依赖。

隔着这个商业机密,消费者怎么也看不清厂商降价降到啥时是个头。降价空间似乎茫然无底,没完没了。

借着这个商业秘密,厂商会负隅顽抗,保守这个秘密的同时,谨慎节约使用这已经不宽裕的降价空间,象挤牙膏一样,企图挤出吸引力,拉动销量。

但挤出来的这点牙膏不仅没有拉动销量,反而让消费者坚信你的降价空间还很大。

消费者认为车价没有底,是因为他们看不见底。

一方面,车价的确有水分,降价的确有空间。另一方面,车价的空间由厂商掌握着,消费者无法窥见,这就让厂商有了主动权,消费者只能凭空盲目猜测,在猜测中把汽车降价空间想象得那么大那么大……

消费者看不到的,除了价格底线,利润底线,还有很多。

比如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生产宝马X1的设备,一部分是华晨中华的设备,略经改造之后,投入新产品生产。这将降低多少成本!

捷达和桑塔纳,已经生产了二十多年,合资之初,车型已经老旧,成本已经很低。二十多年过去,利润几乎恰似汪洋大海。车型技术成本投入极低,近乎无本生利,车价依然不低,利润率多大,可想而知。公平的判断,桑塔纳降到五万,捷达降到六万,依然利润可观。

一汽大众春节前给全体员工发放27个月工资的奖金,除了说明企业厚待工人,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之外,就是人家的利润厚实,人家的实力强大。自主品牌即使有这样的人文情怀,也只能送个空人情,让大家耐心等待,等企业好转,咱发37个月的工资做奖金。

让消费者坚信车价已经降到底,从而打破降价依赖,只有一个办法:以基本对称的信息,给消费者一定的透明度和一个心理平衡。即对于车型上市十年以上的,公布其造车和人工成本,部分产品可以给个透明价、成本价,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个1000元或者500元的利润,名称就叫成本价、透明价、“千利车”、“百利车”,然后不再降价,方能让消费者信服,从而拉动销量。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百分之百的诚信。“千利车”出售之后,价格如果再降,那只能说明厂商是在说谎。

不必给出企业价格所有的透明度,给出部分即可。这是企业频繁降价、新车定价高开低走、靠降价拉动销量、饮鸩止渴的必然结果。否则,企业只能让降价蚕食自己的利润空间,这次降价之后还想着下次怎样降价,最后降无可降,消费者也不买账,更不相信。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