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目茫然 自主品牌失去了方向感?

(2012-02-24 11:37:54)
标签:

盲目茫然

自主品牌

失去了

方向感

晓程

汽车

焦点评论

丹东晓程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盲目茫然 自主品牌失去了方向感?

文/丹东晓程

忽而海外收购,忽而自主研发,忽而上市,忽而合资。海外收购损金折银,出现数亿元的大窟窿,收购失败;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没有明显竞争优势,市场美誉度没有建立;电动车研发关键零部件尚依赖进口,在国外汽车巨头即将量产时,国内电动车还在实验推广,销量不过三位数。所有的自主品牌企业各自为战,没有联合举措,没有通用部件,重复投入,重复生产,资源分散,效率低下,步履缓慢。没有向心力,没有凝聚力,没有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的合力和推进力。

给人的感觉是,自主品牌有些“仗剑四顾心茫然”的沧桑感和左冲右突不得进的盲目感。

中国自主品牌真的失去了方向感了么?

探索是艰难的。就如同摸着石头过河。

但自主品牌实际上已经突破了“摸着石头”的阶段,开始架桥铺路,大胆过河。

自主品牌需要做和已经在做、需要坚持的方向感,应该是这样的。

一、下探

要稳住低端市场,打造小型车、紧凑型车、中级车的经典车型,提升品质,稳定价格,避开价格战,巩固市场,保持市场占有率。守住疆土,方能反攻。先守后攻。这片疆土,必须坚守,寸土不让。

进攻高端是可以的。边生产低端,边进攻高端,应该成为一种稳妥的、攻守兼备的战略但前提是低端要保证,不退不减不萎缩。

自主品牌小型车、紧凑型车、中级车和微型车制造生产,有经验,有基础,有优势,但有产品无品牌。应该在提升品质的基础上,集中打造各自车型的技术平台,形成产品优势的同时,降低成本,摆脱东拼西凑的局面,培养打造自己的品牌,丰富产品品牌内涵。各自细分市场应有经典车型领军,强化创新,稳定车型,不断改进,追求技术精益、质量稳定、品质可靠。在扩大规模化的同时降低成本,保持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将从微型车到小型车的市场长期据为己有,同时蚕食中级车市场,这样可以确保最后一道防线不被攻破。

二、上攻

投入资金技术人力研发中高端产品。

目前自主品牌企业前期投入已经完成,投入规模非常可观。各家企业各有所长。长城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和柴油发动机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奇瑞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已经大规模投放市场,正在经受市场检验;吉利的DSG变速箱技术正在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品牌只是时间问题;上汽荣威系列产品正在将外来技术内化为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全面成长,与世界汽车巨头百年老店相比,还处于稚嫩期,还是需要时间的磨砺和市场认可。在中高端产品高新技术方面,需要加快自主研发,加速创新突破。但各自为战,重复生产,资源分散,就失去了集中度,失去了研发创新的核心,与外资企业抗衡的力量被分化,与世界巨头竞争的力量被削弱。目前自主品牌亟需合纵连横。

三、内联

首先,自主品牌应该摒弃门户之见,立足长远,立足与世界巨头抗衡,暂时舍弃部门与小集团利益,排除一切阻力,致力于大刀阔斧的兼并重组。这是内联的第一重含义。

去年底,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 2015年)》。根据该规划,未来4年内我国将大力推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 0 %

兼并重组,关乎汽车业的强弱存废。战略问题,容不得无意义争论和小部门干扰。合则各方多赢,分则四分五裂。全国汽车企业利害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全国汽车企业凝聚成三个大型汽车集团,其在世界的竞争力就相当可观了。

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突破世界包围的唯一出路。重重围困中,只有如此突围,才能保存实力,强化集中度,加速做大做强的速度。

兼并重组后,各自主品牌企业应采取联合态度,相似配件以最低成本价横向通用,相互供应,互补互助,自身激活,提升企业内力,一直抗衡外企。

有发动机研发优势的企业,可以集中生产发动机,供给各汽车集团;并变速箱研发基础的企业,可以以变速箱研发生产为主,省去其他企业研发变速箱的资源费用,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从而降低汽车产品价格空间。未来的悬挂系统、车身技术,都可以独家生产的方式全国企业通用。各大集团以独到产品为主,兼顾各自不同车型生产,可以更大限度提升集中度,推行精益化、模块化生产,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这是内联的第二重意义。

四、外扩

市场对外扩展,技术对外扩张。

不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和欧洲市场的蚕食,自主品牌具有优势。这一市场空间需要不断巩固扩大。

必要的海外并购应确保成功。研究国外贸易规则和法律,避免惨败。

海外收购最后成功的标志是海外技术的掌控力和融合度。收购后保持技术创新轨道,保持发展进步速度尤其重要。否则激流勇退,落后于世界汽车巨头,徒增包袱拖累,失去收购意义。

吉利汽车为中国汽车海外收购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让海外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国内企业,让国内企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海外企业,为技术掌控和技术融合提供契机奠定基础,非常巧妙。最近李书福提出沃尔沃国产并推出自主品牌沃尔沃,更是让沃尔沃收购走向最后成功的必经之路。

收购沃尔沃、掌控沃尔沃的经验,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共同财富。有此经典收购案例,后来者就没有失败的理由。

下探为主,上攻为辅,攻守兼备,寸土必争;内联为主,外购为辅,内外融合,连横合纵。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战略,也应该是中国汽车由弱变强的方向。

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应该走出困惑,走出迷茫,坚定自主方向,寻找发展捷径,坚定信心,尽快做大做强。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