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无奈逃避还是主动偷袭?
(2011-08-10 06:57:12)
标签:
中国汽车出口无奈逃避还是主动偷袭丹东晓程汽车焦点评论晓程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中国汽车出口:无奈逃避还是主动偷袭?
文/丹东晓程
中国汽车出口纯属无奈。
正面山头屡攻不破,只能避其锋芒,避重就轻,退而求其次,选择力所能及的侧翼悄悄偷袭。因为亚非拉和部分欧洲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尚无暇顾及。
而在中国最大的汽车市场,正当列强分食、炙手可热之时,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却放弃地利人和,被迫转战他乡,怎么说都难掩悲凉。
虽然在被有意忽略的亚非拉市场,中国汽车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这都是暂时的。
印度汽车发展很快。其亚非拉市场竞争即将全面开始。以印度汽车的低价格、成熟度,与中国竞争必定势均力敌。
国外成熟的汽车品牌虽然暂时无暇顾及被中国看好的外国市场,但只要这些国外品牌想要,他们随时可以收回这些市场的占有权。中国市场都屡战屡胜,其他市场更不在话下。降低价格、组建网络、增加工厂,所有中国人能做到的,外国人不可能做不到。只是不想做,重点在中国。
出师国外,长途奔袭,成本高,利润低,又逢国内汽车多头出口,相互压价,到手的利润,寥寥无几。
出口汽车树立品牌形象?不是无稽之谈,起码要两面看。
中国汽车能够出口的最主要原因是其人工成本低、价格可以下拉。至于品质如何,买卖双方心知肚明。靠如此平庸的品质角逐国外市场,一旦将来更多的竞争者参与竞争,其高下之分就会泾渭分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多过急地出口国外,倒是给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形象增加了难度。
中国在汽车出口方面获得的一点点小胜,实在不值得夸耀。
但,选择适当产品,统一组织,规范有序,适当出口,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么?
当两军对垒,激战正酣,眼看对手固若金汤,无法攻克,继续苦战,只能消耗能量,两败俱伤。
如果相对较弱的一方抽身离开,保存实力,转而深入敌后,攻其不备,突破外围,以辐射区包围核心区,也不失为上策。
所以,狭路相逢智者胜。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目前在本土作战处于弱势。抵抗是必要的。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连续作战,寻找机遇巩固阵地扩大战果,即使不能完胜,也不会大败。主战场不能放弃。
但如果兵分国外,深入对手后方,占领所有的外围市场,再以外围的辐射区包围本土核心区,也很可能获得自主品牌的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