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车的故事

标签:
我和车故事粉丝汽车丹东晓程焦点评论晓程动车事故九大怪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一位粉丝,从头至尾看完了晓程汽车博客上所有的文字,并表示自己也将写一篇与汽车有关的文字。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奋笔疾书,故事得以完整呈现,交给本博客,独家发表。感谢作者信任,希望读者支持。)
我和车的故事
1999年夏天,我离开家,来到北京读书。走出北京站,眼前的景象让我一下子想到了“车水马龙”这个词儿。北京火车站广场前面的马路上,自行车、公交车、旅游巴士、出租车,种类多,数量更多,嘈杂着、穿梭着。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和“车”之间有了故事。
大学四年,市内公交是我最亲密的交通工具。那时,北京的公交分为“市内线路”和“市郊线路”,行驶在三环以内的属于市内线路,市内线路成人月票是20元,学生10元。因为学校位于三环内,不管我出去实习还是和同学们逛街,也都是以天安门为圆心,三环为半径溜达,所以,我办了一张10元的学生月票并小心翼翼地放到书包里,生怕哪次乘车忘带了。就这样,10元一张的学生月票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
2003年春天,因为“非典”毕业生很不好租房子,更不好找工作,就在毕业前夕大家都忙着找工作的时候,我非常幸运地被实习单位的领导准许留下来工作,并在西四环帮我联系了住处,对此,我至今心怀感激。住所离单位比较远,而且还是和其他人合租,但好歹工作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了落脚的地方,所以当时非常非常的满足,暗暗地对自己说:努力工作,一定!
单位位于西二环,从那时起,我每天要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四环和二环之间。因为出了三环,所以乘车需要使用“市郊线路”的月票,每月40元。我纠结了很久,还是请留校的同学帮我开了证明,这样,我就可以拿着证明去办理“市郊线路”的学生月票了,为的是每月可以节省20元。其实,我当时的工资是1800元,这在我们班,甚至整个专业已经算是高工资了,而且妈妈每月还继续给我生活费,但我内心有一个很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你已经不再是学生了,长大了,不要再依靠父母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让爸爸妈妈放心。
那段时间,我养成了没事儿去银行登存折的习惯,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在一点儿点儿递增,内心的小喜悦也在一点儿点儿累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希望我的工资早日突破2000元,另外,要求自己明年不再买学生月票,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2004年初,由于我的努力和突出的业绩,领导给我升了职、加了薪,给自己定的目标实现了!我记的很清楚,年初,我去换月票的时候,很大声地对工作人员说“郊线儿,40的那种”,只有我自己知道,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多么的自豪与喜悦,是多么的骄傲与自信。
在我住所的小区门口,有一辆车可以直达单位,每天我都早早地下楼等车,因为这辆车是空调车和非空调车间隔着发,而空调车是月票无效的,所以,如果来的是空调车,那我就再等一班,即使很冷的冬天,我也一直坚持这个习惯。我很阿Q地对自己说:我的脚是34的,就算大家都冻脚,我被冻的体积还小一点儿呢!
很多次,由于天冷,我一边跺着脚,一边眼看着空调车从自己身边启动、驶过,我都会给自己一个微笑并鼓励自己:你要继续努力哈,努力工作,换回更多的银两,到时咱也潇洒地坐空调车上下班。
由于各种原因,我在2004年春天结束了第一份工作,大约过了一个月,我和一家新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因为在一次由之前单位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我接待过这家新单位的领导,他们对我有还算不错的印象,而且看好我实习和工作的经历,所以很顺利,我被录用了。
我生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但我的童年是丰富的,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让我缺过什么,大学四年,我也很少去打工,因为我不缺学费,妈妈给我的生活费也足以让我过得很舒服。为了给毕业后求职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我可以很专心地去选择我的实习机会,有没有酬劳无所谓,因为我不用为生计发愁,为此,很多同学是羡慕的。然而,毕业后,我对自己在很多方面的苛刻,同学们不解,感觉我变了很多。变与不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清楚,刚走出校园,面对房租、生活费、电话费、交通费、生活必需品这些林林种种的开支,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援,我是无法应对的,所以,我没有理由给自己懒惰和贪图享受的借口。在自己没有足够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上班后的这一年多,出行我一直坚持选择最普通的公交车。
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工作内容更多了、强度更大了,但是薪水也有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涨幅,为了奖励自己,我送给自己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乘坐空调车的资格!
从此,不管去哪儿空调车都是我的首选,这对自己是一种奖励、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每每乘坐在空调车上,心情都是喜悦而又复杂的。每当路过地铁站,我又有了新的憧憬。
那时,北京地铁对我来说是遥远而又奢侈的,三元一张的单程票,如果换乘13号线还得再加两元,这绝对是白领的专属交通工具。偶尔乘坐那么一两次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再挤我也喜欢东张西望,因为我要看看白领都长什么样?引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就是“羡慕、嫉妒、恨”啊!
多么希望自己的荷包再鼓一点儿,我也可以手捧几米的≪地下铁≫,成为穿梭于北京地铁中的一员。于是,我有了更多的动力,每天忙碌着、汲取着、学习着、憧憬着……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的一个工作伙伴把我推荐给了她的老板,见面之后我们聊得很投机、很愉快,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完成这次职业道路上由甲方到乙方的转身——由一家行业知名教育集团市场部到行业知名媒体市场部的转换。当然,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职位和薪水。
加入这家媒体不久,家门口就新开了一条地铁线,公司门口刚好也有一站,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我只知道我真的实现了将地铁作为我上下班主要交通工具的心愿。
在这家媒体工作了将近三年,回想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太多繁忙而又难忘的点滴,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广州、哈尔滨等很多个城市都留下过我和我团队的足迹。每次回忆这段经历,我都会很感恩地让自己铭记:我应该感谢我的老板,感谢老板给予我的信任和成长的空间,那是我成长最迅速的三年。
这三年,我在工作中不遗余力,兢兢业业,这是我可以想到的对公司和老板最好的回报。有时,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望一眼窗外,可以看见月亮的笑脸,我知道那是月亮公公对我的鼓励。有时,晚上下班之后疲惫地背着书包走进地铁,心里就在琢磨: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在疲惫的时候招招手,搭乘出租车上班或者回家该多好啊。
工作很繁忙,2008年底我已经需要带领两个团队了,但是从来没有过厌倦和放弃的念头。心中有梦想,前进的步伐就会很欢快。也许,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忙碌而又从容的生活。
2009年,机会又一次降临到我面前,一位我曾经的上司推荐我去了一家拿到风投,计划上市的教育集团任市场总监,于是,我再一次转身,重新回到甲方。因为从毕业一直没有换行业,所以当时我在圈儿里也算小有名气,新公司对我的背景和背景调查结果都非常满意,所以给我的年薪也是我所满意的。
就这样,我一直跟随在老板身边,带领着我的团队,沿着公司飞速前进的轨道一路奔跑。
时至今日,又是将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当我走出写字楼的时候,看到的还是多年前月亮公公那熟悉的笑脸,不同的是,在回家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已经由单选变成了双选——我可以选择乘坐地铁,也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打车单程需要45元左右,但是,我可以安心、轻松的支付了。
爸爸从安全的角度,一直就不赞同我学自行车或者开车,所以现在,只要不远行,我都会选择乘坐地铁和出租车,他们成为了我现在最亲密的交通工具。
坐在出租车里,车窗外,自行车、公交车、旅游巴士、出租车依旧嘈杂着、穿梭着,熟悉的画面会让我想起在这座城市里,我和车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十二年前——1999年的夏天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