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汽车品质提升的突破口在哪里?
(2011-07-06 13:27:41)
标签:
中国自主汽车品质提升突破口在哪里汽车晓程焦点评论丹东晓程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中国自主汽车品质提升的突破口在哪里?
文/丹东晓程
中国自主汽车品质突破,是中国几代汽车人的梦想。
品质是品牌的核心。想塑造品牌,必须以品质的突破为前提。
但中国自主汽车品质始终缓慢爬行,举步维艰。
难在哪里,怎样突破呢?
难在中国人的无法无天的法制基础与规则基础。
上车系好安全带是起码的规则。但需要强制才能完成这一规则动作的中国人不在少数。对安全带的安全功能都认可的前提下,保护自己生命的必要措施,还需要别人强制,这就是中国人典型的反规则心理。
在中国的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要办事,第一反应是需要先找人,找熟人。可办可不办的,必须办成。不成就上烟上酒再上钱。一来二去,多么严肃的规则都可以获得突破。连查酒驾这样严肃的规则都可以通过打通公安医院院长关节,把自己抽的酒精含量过高的血用别人的换掉,从而超越规则免于处罚。在中国,不能突破的规则很多很多,能够得到坚持的规则很少很少。
品质是什么?品质说到底是对规则的坚持,对标准的坚持。面对这样一些技术工程人员和工人,工厂的质量管理就要比国外法制健全法制化程度高的外国车间难上数十倍。
国外员工在规则面前是主动服从,国内是设法超越规则。超越之后摆脱处罚。中国产品包括汽车,差距就在于对品质和标准的坚持。
国外民众在红绿灯前是自觉的等待,这种等待自然而然,毫无负担。闯红灯是无异于出卖肉体的耻辱。国内的民众是见到红灯绕道走,或者无视红灯,慷慨步入危险的死亡境地,而且还有一种大义凛然的荣耀。毫无羞耻之感。
中国法治进程被数度搁置,国民法制意识低下已成顽疾。整个社会如此,企业的规则限制难免孤掌难鸣。
有什么办法让中国人在严密的严肃的规则的规范下生产出更加精密精致的产品呢?
首先必须强化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形成严格苛刻的执行规则的氛围。
第二,必须用自动化设备取代关键部位的人工操作,从根本上避免反规则行为的产生。这需要加大投入,增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但价格随着价值增加,品质有了,认同会很快产生。
这就需要从规则开始,从投入开始,改变自主品牌低价低质的形象。
吉利汽车不惜用20亿打造帝豪。引进国外监测设备,与奥迪宝马这样的大品牌企业共用零部件供应商,同时强化自己的标准规则,结果,从帝豪开始,吉利获得了新的认可度。
投入是必经之路。通过技术设备的规则,改变人的超越规则心理,推动品质提升,是目前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必由之路。那种依靠人工手段节省成本、拼价格的路子,事实证明走不通。
德系车的品质有口皆碑。德国的固执实际上是对规则的一如既往的教条般的坚持。即便在这种基础上,德国汽车还是使用自动化,强化精致标准。在宝马公司,车身装配自动化率已经达到99%,喷漆车间的喷漆自动化水平达到了100%。甚至连监测都是自动化。颜色转换时间精确到秒,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颜色一定数量的汽车,已经被固定在完整的程序中,谁都无法改变。喷漆的机器臂机器手甚至可以轻轻地打开车门、发动机盖,对各个看不到的部位进行周密严格的喷漆操作,然后轻轻关上车门。关上车门的痕迹固定在一处,便于集中后续处理。增加车身材料与喷漆的正负极附着力、底色与走后颜色的一致性,喷漆的机器手伸展自如,组装、制造的自动化,都让宝马汽车的品质有了最可靠的保证从而与众不同。
一只车身组装机器臂的价格是8万欧元,来自欧洲第一家权威的KUKA工厂。车身组装车间,宝马公司的机器人达到650多台。
宝马公司的水泥台阶,与国内的完全不同。那是一种机械的平整度,不容怀疑的品质可靠性令人折服。宝马公司的车间扶手,不锈钢材质纤尘不染,金属网状地板提供最佳承载与通过舒适性和工作保证性,所有的细节都透出严谨、规范与高品质。
不惜投入,使宝马在很严肃的规则面前的很严格执行,有了更精确的品质保证。精密精致,才无孔不入。
第三,必须通过重组强化中国汽车研发生产的集中度,避免分散浪费,避免重复重叠,相互干扰掣肘。集中财力,集中设备,集中投入,提升品质。将来超过宝马,不无希望。
中国汽车不差钱。但好钱要用到关键处。自动化品质控制,是中国汽车投入的不可忽略的方向。当然,对人的反规则的改变同样重要。自动化控制的品质投入,正是为人的反规则改造赢得时间。
方向明确了,中国汽车品质突破速度将更快,前景会更好。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