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产品涨价后果的20种真实假想

(2008-04-14 20:18:36)
标签:

汽车产品

涨价后果

20种

真实

假想

晓程

汽车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汽车产品涨价后果的20种真实假想 
文/丹东晓程
    雷声随雨点并至,价格与成本齐飞。汽车产品涨价,已经如鬼子进村,悄然来袭。
    只是涨价方式有些变相,不够直接,不够阳光,有些躲躲闪闪,鬼鬼祟祟。
    最阴的是保价减配。双气囊变单气囊,名牌轮胎换普通轮胎,等等。
    为什么不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公开涨价,非要曲线变相涨价呢?
    也许是厂商比较人性化,怕消费者受打击,采取温柔策略。
    也许是厂商有所顾忌,担心害怕,怕把消费者吓跑了。怕出现不利的后果。
    或许有其它种种顾忌,总之不敢名正言顺涨价。
    没有那个魄力,还要热销效果,却非要涨价。而遮遮掩掩的涨价只能遮掩于一时,很快,消费者就会发现场上的良苦用心,采取各自的消费策略了。
    于是,厂商担心的后果会慢慢显现。
    而且厂商想不到的种种后果都会出现。
    积极的效果和理想的结果会有。但负面后果也不容忽视。这里并非耸人听闻。暂且将涨价后果罗列于此,供厂家商家参考。
    如果各位看官忽然受了启发,预计到其它严重后果,也请留下评论,供厂商一并参考。
    1、舆论如雷声先行,涨价如雨点后到。舆论铺路,先下毛毛雨,涨价看上去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很快就会被消费者识破,这是厂商的策略。于是慨叹一声,买的没有卖的精,离开汽车销售厅。
    2、有涨价之心,没有涨价之胆,偷偷摸摸,不声不响,悄悄变相涨价:换装饰,减配置。一旦被客户发现或媒体揭露,信誉大跌,得不偿失。
    3、名家大厂涨价,疏远消费者,给人感觉高高在上,不可企及,于是敬而远之。让产品给消费者以距离感。
    4、普通品牌小厂家涨价,会激起部分消费者的反感,从而有损于产品忠诚度。
    5、普遍的涨价会引起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
    6、个别的涨价行为会产生“低水效应”:水往低处流。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同质同档次的低价格产品,将涨价产品抛弃。
    7、涨价行为将遭遇消费者的心理反感和行为抵制,形成消极舆论,遭到指责,影响企业的社会评价。
    8、新车定价偏高的变相涨价行为将引起新车销售阻滞,消费者转而购买老车型。
    9、老车型涨价,会将消费者推向刚刚上市、价格低廉的新车型。
    10、合资品牌涨价,会让自主品牌心中窃喜。因为不打价格战,自主品牌不必担心四面受敌,无价可降,从而乘虚而入,蚕食合资品牌的市场。
    11、自主品牌涨价,会让合资品牌暗自得意。因为被它的价格拒绝的客户,迟早要被自己的产品所吸引。
    12、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对价格上涨车型的诟病、国外汽车价格与国内汽车价格的比照、进口车价格的下探、国外车价对国内车价的冲击等等因素交互作用,将逼迫厂商压缩掉新车价格的最后水份和预留的价格空间,使车型价值和品牌价值产生陷落。
    13、借成本上涨之机玩涨价的噱头,成本小涨,价格大涨,将培养一批理性成熟、善于进行简单的成本分析的消费者,厂商将随时露出破绽,消费者可随时抓住把柄,陷入被动,影响形象。
    14、价格升降无序,收放失度,企业官方价格调整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商家优惠的提高降低失去吸引力,营销措施和技巧趋于贫乏,企业在车型大战、品牌大战中相互挤兑,改款车型魅力不再,企业营销陷入低谷。
    15、所有的厂家一起涨价的局面不可能形成。车价有涨有落将是今年此后独特的风景。如何对待产品价格,将是企业诚信度高低、实力大小、成本管理水平强弱的分水岭。部分企业的能力水准和管理缺陷逐渐显露。
    16、一意孤行借机涨价的厂家,将在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自我消化成本压力、同时保持产品低价位的厂家面前相形见绌,同时拉开厂家实力的差距,使自己落后于市场,竞争之中,与大家名家越来越远。企业将出现优劣分明的两级分化现象。
    17、涨价的负面影响加大,导致诚信缺失、消费心理抵制、持币待购、销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将步入困境。
    18、成本压力难以消化,价格上涨影响销量,企业发展受阻,历史包袱沉重,只能等待兼并重组。
    19、高定价车型将面临销量和降价的双重压力。
    20、在新车拥挤、车型杂乱的副作用影响和销量不足、产能过剩、原油价格上涨等等多重压力之下,涨价企图将土崩瓦解,涨价舆论将自消自灭。稳中略降的价格态势将成为车市主流趋势,涨价的车型怎么上去,会怎么下来,下得会比较难堪,从而巩固消费者涨价抵制心理,进一步暴露企业的诚信缺失。
    目前的汽车产品,价格不降就是涨。不打价格战,汽车企业够幸福的了。成本增加的每辆车几千块钱,一般企业完全可以消化。为这区区几千块钱,应该大幅降价的车型不降了,不该提升的价格提升了,不该采取的减配手段出现了,还耍起减配的把戏。从长计议,不管是企业行为还是经销商行为,如此短视,付出沉重代价,到底值不值?
    (晓程原创 专供新浪 转载请署名侵权必究)
 
经请关注晓程的汽车评论:
四月份最值得购买的10万元以下车型            10-15万           20-25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