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恨你,我才算“爱国”?
这又是一篇讨论中日关系的文章,读到这篇文章的中国人,可能甚至一看到标题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窒息,更有甚者,还会爆发出蔑视乃至敌视的态度,随时准备捡起文章中模糊的字句,打算用几倍于广岛原子弹的力量炮轰。
我已经准备好了。
我是日语专业的。很多人问到我的专业,听罢都会一撇嘴,小声的喊一句:“打倒小日本!”我只有陪着苦笑。从我捧起专业教材的那一刻,似乎我就注定要背负在所谓的两种立场之间斡旋的使命,同时似乎还注定要承受着一种仇恨,就好像全体充满血性的中国人,对当年日伪汉奸的那般血海深仇。偶尔遇到极端的人,我只能抛出“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掌握他们的语言”这样恶毒的言论,来回避爱国者们冰冷刺骨的目光。我不擅雄辩,也疲于和更多的人深入的理论,但每每口是心非之后,换来的,都是内心深处的一声长叹。
还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听到一名历史老师这样教育过我们:我们中国人,要对日本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仇恨意识,我们两个民族,有史以来就是两个势不两立的民族!这位历史老师的一句顿挫的话语,振得我脊背发凉,我已经隐隐感到一些不协调的氛围。不曾想,老师的这句话,居然引起了全班相当部分同学的认可和欢呼!讲堂里的我不敢想象,这样的教育之下,会让仇恨在以后的中日两国民众之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是个中国人,我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我拒绝狂热。从小到大,爱国主义就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我的头脑经过无数次光荣的洗礼走到今天。我对我的祖国充满了尊敬,但总带着一点点忧虑,因为我知道,盲目的信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我也曾经极端过,也妄图用极端的手段去毁灭那个在我印象中充满了侵略的本性的民族。后来,是书籍让我回到了理性的位置上。高中的时候,我阅读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我爱上了那个略带着淡淡的哀伤的笔触下如此静美的一个国度,爱上了和服的美丽身影和梦里木屐的嘎达声。书里、画中,那份文化,是如此的接近我们祖先的风格,却又显出一点另类的别致。文化没有国界。文明的传递,也从来不会带着与生俱来的仇恨。就像那些小声喊着打倒什么的,我身边的中国人、陌生人,当看到我的日语教材时,便借过来好奇的翻阅,然后不好意思的笑着对我说:“日语的‘我爱你’怎么说?”
我用准确的日语教给他听,然后我就看着他们略显兴奋的表情,那样的表情,在我看来,就像是在祈求文化的宽恕。
但是我想,就不要给他们讲鉴真东渡什么了吧,我怕在民族间文化交流那充满艰辛的历史面前,他们那份拳拳爱国之心会显得更加尴尬的渺小。
那么,我尊重文化、崇尚交流,就是一种背叛;我胸怀仇恨、撕碎历史,就算得上我“爱国”么?
更多的人,则愿意谈起政治。在我看来,政治上的所谓仇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和利益沾边的事情,政治是不愿意理睬的。历史最公正、文化最公正。那经济呢?有人当着我的面喊:抵制日货!将抵制日货进行到底!我用冷笑而不是苦笑去面对他们。我见过成都市的某家日资超市被爱国愤青砸烂的场面,受伤的、收场的,最后还是中国人——维持秩序的保安、保持卫生的保洁,都是我们中国的同胞!出气了、解恨了,委屈的,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更何况日本的技术和产品,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也有网上的正人君子,把自己家的日货全部收集起来砸烂,还搞得轰轰烈烈,被抓到公安局风光了一回,又无罪释放出来。新闻照片上他望着看守所警察的彻底革命的眼神,让我有幸了解到了当年义和团把洋货视为“妖物”来“诛妖”时的几分神韵。还有人,目光放得更远,他们在深深的忧虑,忧虑中国人居然没有韩国人爱国。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是我知道,中国土豆、大葱和灯芯草,和在日本的三星、LG的竞争力,好像是没有可比性的吧。
其实,每个人都无法左右彼此的爱憎立场,同时,把爱憎立场,无条件的强加到任何一个人的头上,都不能算得上是科学和民主的表现。背叛历史、忘记罪恶的行为,的确值得世人鄙夷,那么背叛友好带来的进步的历史、忘记仇恨带来的战争的罪恶,不也是一种危险的思维么?如果爱一个民族,要建立在仇恨其他民族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一种情愫,是什么样的情愫?这样爱着的一个民族,又能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民族屹立起来了,行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