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豪尔斯地产房产 |
分类: 户型的选择与改造 |
本书写作的初衷,源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26个单位共同编制的《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源于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和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台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设计指南》,同时也源于北京市在建的一些公共租赁住房设计方案。
40平方米左右,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等,是这些公租房设计方案的主基调。但我认为,这些方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过多的分割空间,不合理的结构墙面,简单的通风处理,缺乏人性的家具摆放,使有限的居住空间捉襟见肘。
厨房、卫生间因建筑标准要求不能过小,卧室因家具尺度限制无法过小,结果只能牺牲起居空间,客厅小,餐厅挤,而门厅却过于独立,有的甚至占用了2.25平方米的面积,这些配比的失衡,大大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其中问题包括:
空间利用率偏低。小套型既要注重格局的规矩,又要注意相互借用空间,尤其是交通空间。交通通道分为显性通道和隐性通道:前者比较明确,不能放置任何家具、物品,如大门到各居室的通道,橱柜前和洁具前等;后者不太明确,如床前床侧,桌椅之间,沙发和电视之间等。交通处理不好就要占用很大的空间,非常浪费。而这些设计多采用独立门厅和独立餐厅,使起居空间呈现刀把形,造成交通面积过多,动线过长。比如大部分门厅只解决了大门和卫生间的出入问题,不能与餐厅借势,而客厅和餐厅只能在有限的进深内叠加,留出将近一半的面积用于交通,使用面积非常局促。
另外,各空间也要注意相互借用,集中功能,不要过于细分。如门厅和餐厅、客厅和通道,相互借用后不仅能共用面积,还能增加空间的气势。同时,冰箱尽量与厨房设置在一起,衣柜尽量与床设置在一起。一居室居住人口有限,卫生间尽量不做干湿分离,以节约面积。
通风、采光不好。有些方案因小户型集中排列,造成厨房、卫生间的通风、采光窗在走廊里,既污染公共环境,又缺乏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阳台凹进去的设计,容易造成采光、观景遮挡夹角,又占用了宝贵的室内空间,并且也会增加建筑成本。
家具摆放缺乏人性化。具体表现为:床靠墙放置,只能从一侧上,成为了“炕”,并且床头背向窗户,甚至个别套型只放入了单人床;客厅沙发设计为双人,并与电视距离仅有2.1米,餐桌为双人小桌,面积局促等等,缺乏人性化。保证三口之家正常使用的设计应为:选择1.5米的双人床,平行窗户摆放并能两侧上下;选用3人的沙发,并与电视的距离要在2.7米以上;选用4人的餐桌,使家庭成员能够正常用餐。
现代住宅以起居为核心,空间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居住的质量,不能因面积有限而牺牲起码的需求,更不能倒退到几十年前的套型样式。对此,我对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并选出部分以图纸和文字的形式,在2012年2月22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7版上作了“李小宁《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意见反馈”的专题。此反馈不仅提出了质疑,还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见报后,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人士的支持和鼓励,但报社责任编辑也受到了住建部负责部门个别人的责问。他不是对意见的合理与否进行技术方面的讨论,而是刨根问底的的追问作者的背景,似乎能在《中国建设报》登出这样的文章一定是有某些方面的人脉关系。
公共租赁住房面积有限,使用率相对偏低,各空间你中有我,既分又合,相互照应,借用交通等,成为了设计优劣的关键。
作者 2012年9月于北京西山
《公租房的设计与改造》全部案例是户型专家李小宁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26个单位和共同编制的《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根据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和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台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设计指南》,也根据北京市在建的一些公共租赁住房设计方案中精选出的,目的是帮助政府和开发商减少失误,帮助设计师准确定位,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内满足更多的生活需求,使每一平方米物有所值,物超所值。该画册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点出版的李小宁大型七卷系列设计画册中的一卷,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建筑书店上市。该套从书由《公租房的设计与改造》、《小户型的选择与改造》、《中户型的选择与改造》、《大户型的选择与改造》、《别墅户型的选择与改造》、《政策房的设计与改造》、《模块户型的设计与组合》组成,1400页,采用大16开彩色印刷。为保证一目了然,户型改造采用3D立体图设计,配有逼真的家具和装饰,采用前后对比并配有翔实的文字分析,尤其对正在设计中的项目优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户型设计优化改造宝典。
该套画册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春等地10余万个在售户型中,挑选出富有代表性的700个样式,3000余种招法,从十几平方米的迷你一居到一千七百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分门别类地设计与改造。
李小宁常年从事户型研究、讲学、设计,担任多所大学的建筑学客座教授,出访了50余个国家,考察了大量的海外地产项目,在与国外同行不断进行广泛交流的同时,把握着世界住宅发展的脉络,并且将国际先进的居住理念与中国具体的生活现状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户型样式。他常年笔耕不缀,发表了近千万字的著述,目前已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28余卷建筑理论和实践的个人专集,其中多本已作为大学建筑专科的教学课本。
销
定
邮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