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宁
我10年里5次到过新加坡,感觉一次不如一次,主要是国内城市和住宅发展太快:从城市景观来说,差距越来越小;从服务水平来讲,国内仍需努力;从住宅设计来看,我们已经超出。但有一点感觉始终没变,那就是完善的住宅保障制度令人叹服。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多元,400万人口中华人占78%,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7%,其他人占1%。为了使来自各民族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存,达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其中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个人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构成,是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中低收入者购房款的主要来源,这一点,与我国的住房公积金比较相似,有所差异的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缴费率为40%,除养老保险外,还包括住房、医疗、教育、投资增值等多个方面,而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缴费率为16%,仅用于住房。
在新加坡,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其中,类似于我国经济适用房的政府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也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有所区别的是,经济适用房的投资修建可以由政府以外的开发商负责。新加坡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而我国是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并存投资修建商品房。
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型国家,政府坚持以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在过去40多年里,新加坡政府共修建了近100万套组屋,目前新加坡全国约有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我国经济适用房则明显不足,一些大城市的比例不到10%,其主要原因是保障性住房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和官员多方面的需求。在保障性住宅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部分中低收入者被迫选择日益高涨的商品房,而这些也成为了房价的助推剂。与此同时,一些已经利用政策空隙赚得仓满钵盈的开发商则把房价上涨完全归咎于保障性住宅的不足,以转移视线;一些跨行业的学者则提出了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改良方案,以引人注目。
望着一栋栋外立面呆板的“组屋”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过去在经济适用房住房建设上多一些份额,在政策调控上多一些力度,也许今天老百姓就会少一些怨气,当然,住宅的发展也可能不会那么迅猛,样式不会那么“百花齐放”。因此,将两地的保障性住房发展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或许能从中体会到个中滋味。
未完待续
下节:两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公积金和公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