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巴黎圣母院

(2007-05-03 09:58:28)
 


  如果将东西方古代的宗教建筑作一比较的话,那么,东方注重横向线条的伸展,西方注重竖向线条的放射,是其最大的区别。
  巴黎圣母院就是竖向线条建筑的杰出代表。
  当我从相机取景框中仰望这座建筑时,感到了异常的激动。
  无数的竖向线条发散、会聚,经过塔尖,直指云霄。我想,只有同天空的无限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才会在人们心中激起一种崇高感和神秘感。这样的建筑风格是为了让千百万信徒体验到上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我知道巴黎圣母院,是在30多年前读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及后来看了同名电影之后。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雅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162年,历经183年才完工。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是欧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她之前,教堂大多采用厚实的墙壁、沉重的拱门、狭小的厅堂,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则打破常规,创造出一种轻巧的骨架卷结构,减轻了拱顶的重量,增加了大厅的高度。当12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盛行哥特式大教堂之风时,巴黎圣母院这种独特的风格很快就传播开来。所谓“哥特”,意思为“蛮族”和“半开化”,这是一些崇拜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艺术的人对这类形式建筑的贬称。1831年,雨果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将石头堆积而成的巴黎圣母院誉为“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在小说的影响下,巴黎人对几经战火、破败不堪的圣母院给予了关注。1841年,七月王朝下令,在保持原来风格的基础上,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工程历时20年。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高约30米的大厅顶上的骨架卷,好似腾空而起,充满了肃穆、庄严的气氛。两侧高大的窗户上,镶满了取材于《圣经》的彩色玻璃画。当我步入长130米、宽50米,可容纳9000人的大厅时,已有上千人在那里静静地等候。为了不影响虔诚的教徒,我将相机电动卷片器拆下,在昏暗的灯光下,悄悄地拍摄。这时,有着6000根音管的管风琴骤然响起,那浑厚响亮的和声扶摇升腾,飘向苍穹。

  选自2001年出版的《琐见琐文——李小宁域外摄影散文集(欧洲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