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社会学里安抚生命的温情一课

标签:
中国法国医学与人法国作家马蒂亚斯马吉尔作家半夏 |


医学是社会学里安抚生命的温情一课
此时此刻我与来自法国的作家、音乐家马蒂亚斯·马吉尔面对面坐着,我们要谈谈医学与人这个大话题,话题很大,但却又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作家马吉尔先生来自法国,很巧,我在参与这个“医学与人”的活动时首先想到的是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Foucault.M.)先生,他是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他也是法国思想界继萨特之后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的人们,福柯在中国很有名,我印象中他出生于法国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他曾写过一本书叫《临床医学的诞生》(Naissance De La Clinique),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医学史研究专著,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诞生的历史。福柯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诸如征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组合。
福柯对包括精神病学、疯癫史、性、临床医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诸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卓越的研究,他的著作如《精神病与人格》、《疯癫史》、《性经验史》、《临床医学的诞生》对于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
显然福柯认为医学是一门社会学,社会学一定会关涉到人,这或许正是今天,我们来关注“医学与人”这样一个大话题的源起。让我与作家马蒂亚斯·马吉尔面对面地对话,交流病患与家属如何相处的心理。正如活动主办方所言,在中国,无论有意无意,家属似乎总在无形之中向病患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在病患的康复过程中,家属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医院之外,或者说在无法对所有病患一视同仁的医疗体制之外,家属应该如何陪伴身心上都处于依赖状态的病患?
我一周前接下这个对话的邀请,是因为我看了一份马蒂亚斯·马吉尔先生的简历,我一看,我们有很多类似的经历。
我们都有个作家的身份。文学是艺术,医学也是一门艺术,皆以人为本。医学不仅综合了若干门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社科的交汇口。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如何体验和看待健康和疾病?我很愿意与法国作家马吉尔先生倾谈这方面的感受。
马蒂亚斯·马吉尔的著作《如今你的世界永远是黑夜》讲述了主人公痛失爱母,他从母亲的遗物小钟里发现了一句咒语,召唤来巨人杰克帮助他对抗由于亲人死亡而造成的心灵冲击。巨人杰克用影子帮他抵挡旧时记忆的攻击,帮他治愈心灵的怆痛,甚至带他穿越生死之门……
而我在两年前的春天里永远失去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海默茨氏症患者(老年痴呆症),他人生的最后两年彻底失能失语失忆。请允许我给大家念一段我从前文章里的一段描述——
“老父亲状态不好,彻底成了一个‘婴儿’,我妈说,人一生小两回大一回,父亲正在他的第二回小里。一个朋友推荐我读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的《遗产》,这是非虚构作品,罗斯在他中年时获知耄耋之年的父亲患了脑瘤后放下手里的一切,不辞辛劳地为父亲奔走寻医,带着父亲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在病榻前悉心照料着父亲的饮食起居,陪伴父亲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生命历程。整部作品的亮点在于罗斯在父亲身患重病期间,对自己和父亲共有的一段段生活场景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小说中充盈了如此的情节:为了消除父亲对于疾病和治疗的恐俱,为了不使父亲因年老而感到孤独无助,罗斯时常陪父亲谈天说地,既谈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也和父亲一起回忆过往的岁月,有时罗斯还像哄小孩一样地去哄父亲。另一面,罗斯的父亲也如同一个孩子般依赖着罗斯,这种父亲对于儿子的依赖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依赖,也有情感上的依赖,父亲将所有的信任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就这样,罗斯陪伴着重病的父亲安静而祥和地走过了人生最后一站旅程。罗斯笔下的父亲是陌生的不可理喻的,在整个陪伴过程中,人性的复杂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抚慰了我,还给我启示,我若也写这样一部作品,我能写到什么程度?能沉下去么?能再升起来么?我是否可以面对人性的种种不堪?掩卷,我悲伤地发现我做不到。菲利普的作品只读过这一本《遗产》,这是一本献给生者和逝者的书。算了一算,岁月催人老,菲利普·罗斯现在也进入了耄耋之年,他的孩子面临同样的问题么?”
我相信,我还没读的《如今你的世界永远是黑夜》也是如《遗产》一样令人哀矜难禁的一本书吧!生老病死是个人人都会面对的社会问题。
我的父亲最后是在我的怀抱里去逝的,走得很安详,我至今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手被我紧紧握住,不忍放开的那种放开便是永失亲人的极度哀伤。父亲“折磨”了我们十五年,特别是我的母亲,持续十五年的无为不至的对父亲的照顾,让她在父亲去逝后的一年多时间都疾病缠身,父亲走后,她身心都垮了,父亲活着时令她觉得人生有事要做,她得咬牙打起精神来。我以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为原型写了一个小说叫《贴在后车窗玻璃上的父亲》,写“父亲”走失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回家……
乾坤广大,人生须臾,逝去的终将不返,我想我与马吉尔先生一定对人的生老病死生病的体验有话要讲……








我说我会去网上买他的两本书,他说他各带了一本都送我了,他写我的名时,可真是在画画。

马蒂亚斯.马吉尔在中国出版的两本书,他送我了,还给签了名,画的那朵花和心在他的帽子也有,是他的标签么?他是个音乐家,非常活跃,还即兴吹了一段口琴。



捧场的同学们朋友们

链接:
“你呢,你觉得还行吗?这儿有棵洋槐树,我知道它光长刺了,还总是霸道地挡住阳光,可它是活的,你边上会有活着的生命。它会让你饮它的树汁,你可以从树根逃出来,在晴空下开出花朵。”
母亲的逝去,是一片巨大的空无,打击了家里的所有人,“我”也哀难自持。
一只古怪的小闹钟,时间永远停在了母亲离去的“7点30分”,它的背后刻着奇怪的字:“助您对抗死亡——巨人杰克,穿梭于不同世界,精通影子医术,生死问题专家。”底下还写着:“联络方式:哼唱‘巨人杰克在我背后……’”奇迹就在此刻发生。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