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杂谈汶川汶川大地震 |
分类: 杂谈 |
中央决定,在向灾区提供大批救灾帐篷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救灾过渡安置房。
看电视画面,为了让1400多万受灾群众在恢复重建过程中能够安顿下来,全国各地为灾区人民加班加点生产救灾帐篷和过渡安置房,胡总书房亲临生产现场视察,生产一线的人们积极性高涨,先进的流水线作业不断将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迅速运往灾区,使我们这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感慨万千,想想当年住简易房的情景来不禁嗟叹不已,相比而言,如今抗震救灾,物质等各方面条件都胜过当年,今非昔比了,汶川灾区人民算是幸运的。
与这场地震灾害一样,唐山大地震瞬时就将一切摧毁了。地震过后,笔者返回处于震中的唐山家中,房倒屋塌,我们一家人就住在帐篷里。帐篷里搭地铺,住着几家,一二十口人挤在一起。那时断水断电、无粮无菜、大量尸体横陈街头,能住上帐篷也算是很不错得了。唐山多数居民只能搭个小窝棚,与死尸为伴,勉强度日。
住帐篷是临时性的。以后较长时间住的是简易房。以后笔者在农村抗震救灾,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村民盖简易房,要保证灾民安然过冬。所谓简易房,大概就是如今所说的救灾过渡安置房了,不过没有那么好,是再简单不过了。人们将倒塌房屋的砖头捡起垒成半截墙,用各地支援来的塑料薄膜当玻璃,油毡盖顶,就成了。老百姓在这种房子里一住就是几年。
不光农村这样,唐山市区也是这样。当时说“登上凤凰山,放眼望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就是这个样子。这形成了震后唐山市特殊景色。
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建筑师,都自己动手建房。以后在部队营房和唐山市255医院住,简易房比较象回事了,是用专门的铁架子做骨架盖成,不过房顶还得砖头压油毡,但抗震保温,感到舒适多了。
就这样,笔者住简易房一住就两三年,与唐山人民一起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那虽是一个悲惨的岁月,但也是一个变化的岁月,一个奋起的岁月。
陆续的,唐山恢复重建进入高潮。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支援唐山建设,在清除废墟的基础上,一座座高标准的住宅拔地而起,一个新唐山逐步向我们走来。
随之,社会快速发展,拨乱反正号角吹响,我国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走向开放。
那时电视机还不普及,但可以每星期在所住大院里看上一部电影。印象比较深的是电影《小花》。这部新影片从人性、人情的角度去透视战争,与过去常看的老电影完全不同,使我们耳目一新。电影插曲也很感人,那动人的旋律与李谷一金子一般的嗓音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在文革中哪能听到这样的歌曲呀!
特从北京买了一件奢侈品、时髦货-日本索尼牌录音机,很新鲜,每天下班回到简易房中的家里就听上一段《小花》插曲,感到真惬意。
电影《小花》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唐山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恢复重建,重新崛起,重新腾飞,如一朵鲜花般地盛开了。
据唐山抗震救灾经验,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大体可分为抢救生命、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等几个阶段。当前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已逐步由抢救生命转入恢复生产生活阶段。抢救生命是一场硬仗,恢复重建也是一场硬仗,并且要做长远打算。相信汶川地震灾区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也会崛起,也会腾飞,也会如一朵鲜花般地盛开。
特将拍摄的五月鲜花献给奋战在灾区的救援者及广大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