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产生过影响的书
(2018-03-24 11:04:07)
标签:
读书阅读精神滋养文化血脉境界 |
分类: 教育的魅力(摇摆的教育) |
所谓经典是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过巨大影响的书籍。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如果有可能这样做的话,比如掌握相关的语言工具,能够直接读原著,或者至少可以阅读翻译过来的文本。不过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重点在中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学方面。其一,经典质量高,相对于快餐文字而言,阅读经典不仅仅可以产生更多的阅读快感,尤其可以增长见识; 其二,经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运用得最多,读经典本身意味着掌握来更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其三,对于正在求学的人而言,考试的题目往往要触及经典。对于写作的人而言,读经典则意味着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其四,读书当度经典,读经典犹如与大师对话。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典范之作,即使用 “汗牛充栋”这句成语,也不足以形容中国文本典籍的丰富与浩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这两篇著作是谁写的?据说《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样讲的。《大学》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好学生曾参,但也有说两篇都是子思所作。不管是谁作的,反正这两篇著作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因为篇幅小,如果能背诵,也是不错的主意。
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
经典可修炼我们的德性与素质;经典的意义第一精神滋养,尽管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等产生在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远隔千山万水,也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他们却有惊人的相似。 第一点是对待人、对待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第二个就是对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相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家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艺术的关系,更注重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第二传承文化,继承血脉,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的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第三修身养性,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