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中学生的心理疏导
(2018-03-05 08:52:16)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外出打工陪伴情感沟通 |
分类: 教育的魅力(摇摆的教育) |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指的人群,主要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替代父母教养的儿童。这个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除具备一般儿童的心理行为特指外,还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心理行为特点。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历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及物质帮扶,自2014年以来,我们学会多次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救助,并在帮扶方式和帮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较好的满足了帮扶对象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我们先看看农村留守儿童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这个阶段的个体在心理行为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1)身体与心理上的巨大变化;12、13—15、16岁的儿童正处在告别童年走向激荡的反抗的时期,即青春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变,身体的各项指标已接近成人,性激素大大增加,引起两性特征萌发和成熟;2)认知特征;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学习动力,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3)情绪的社会化;情绪情感不再完全外露,但情绪还不完全稳定,易冲动,情绪化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好恶;4)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逆反期;自我意识极强、独立意识明显、逆反心理强烈、反抗行为突出、父母权威严重下降、挑战老师的权威地位、亲子关系进入动荡期、伙伴关系密切、比较关注自己的外貌和身体特征等。
2.农村留守儿童中学生的四种心理状态;1)心理完全健康状态:自己不感到痛苦,他人不感到异常,社会功能良好,仅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10%左右。2)心理基本健康状态:有痛苦但时间短暂,有异常但很快克服,社会功能损害较小,自己有调节控制心理功能的,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40%左右。3)心理障碍状态:较长时间不能适应学习与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紧张,行为难以自控,社会功能损害大,需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帮助的,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40%左右。4)心理疾病状态:有严重心理不适和身体症状,心理归因错乱,而无力应对生活难题且又不求助的,对自身生命质量损害严重,需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的,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10%。
3.如何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呢?我们采用以下心理健康标准来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1)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强;尤其是适应逆境。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也要适应自然法则,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作为环境适应的物种,要学会与时俱进。既要学会挑战环境,也要学会包容环境。2)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好;导致个体挫折有三个因素,即社会压力、自我承受力、社会支撑力。同样的社会压力,有一定承受力、忍耐性的个体就能渡过难关,即使失败了也会找到新的出路,承受力差的只会怨天尤人,毁物伤人,寻求报复。3)自我调控的情商要高;谁能控制自己消极的冲动的情绪,谁就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并懂得社会竞争的压力不会因为某人的心理承受力差而减轻。4)人际关系要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个体能够是优化自己心理环境、学习环境、交往环境的关键,可以增强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和孤立。5)自我意识与人格水平要净化;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悦纳与调控;对理想自我(I)与现实自我(me)差距的拉近;个体要不断在学习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调整自我、净化自我、调适自我。
这个阶段儿童的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这些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谋生,没有陪伴和教养孩子,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替代父母、学校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这些儿童的教养的重点要放在情感情绪感受表达、良好心态培养、性心理及性道德教育、修德做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塑造健全人格、良好的行为,勇于迎接未来挑战积极心态,做社会有用人才的责任心。
那么,如何从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区关爱、社会资助等方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呢?如何让他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呢?我们下次再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