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麟,是一位旅法多年的中国人,郑先生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通过自己的文化行为告诉西方人真实的中国是什么。同时,他对中西文明之异同、西方文化奴役其他文化、中西文明冲突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用法语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的故事。
“西方是什么?西方人是什么?如何认识西方?如何走中国的道路?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曾经的“失败国家”、 今天的“崛起国家”。
“在经济、军事、政治上西方国家可能不会再征服中国了,但精神上呢?文化上呢?”这是郑先生在腾讯举办的一档“青年网络公开课”上提出的问题。
看待西方或中国,既要一分为二、整体的看,也要历史的、现实的看。
“在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的话语力量如何跟上发展的脚步,如何应对西方话语的霸权,重塑民族自信?”。郑先生与当代青年人分享的话题。
郑先生的这些话,我感受颇深。
我不从宏达的方面去讲,只从如何做一个中国人,说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们的物质富裕了,房子大了,票子多了,吃的丰富了,娱乐多样了,可是,我们的精神富裕了吗?你一年读多少书?看多少部电影?参观几次历史博物馆?参加几次专业或学术的研讨?亲历几回公益活动?床头有每日必看的经典著作吗?
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功课!从内到外成为一个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意识的人。说中国话、吃中国饭、穿中国衣、读中国书、做中国人要做的事。
我的祖宗在中国,我的文化根基在中国,我的生理特征在中国,我是被中国大地和文化滋养的中国人。
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国以文化的、饮食的、语言的、服饰的、习俗的、信仰的形式表现中国;中国在伏羲的《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皇帝的《黄帝内经》之中;中国在左丘明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中;中国在琴、棋、书、画的表达之中。
我是中国人,不是你长着一张黄皮肤的中国人的脸,而是在你的言行中外溢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心理气味,在一切有关表达中国的场合,做出一个中国人该做的样子,不辱国格,不损人格。
中国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生理心理概念,一个历史沿革的概念。
今天的中国人,是从昨天的中国人演变而来的,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的,所以,我们身上有负荷,这就是传承。
中国人的心胸是开阔的,思想是开放的,情怀是仁爱的。我不拒绝一切与我有益的东西,但我也不需要异化我个性特征的东西。同质性的特质我吸纳,但个性化的特征我必须坚守。这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其他各位民族兄弟才能识别这是中国人,他的个性特征是什么什么,而非我被所谓的普世的同质性特征同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没有个性,我没有历史,我没有文化,我自己不认同自我,没有被他族称道的优秀特质,岂非他族?
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亦如美国、美国文化、美国人一样,既是生理特征的差异,亚洲、美洲地理的差异,也是文化上的、心理上的、历史上的差异,即血脉精神上的不同!世界是多样的,生物界也如此,自然界进化的显著特征是多样性、多元化,放弃自我,放弃个性,我不敢想象,那会是什么情形?
我是中国人,是因为我有文化的、心理的、思想的、历史的根基,我是这些要素互动结果的产物。
任何文化,任何人,任何生物,都有优势,也有局限性,这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进化使然,这一点我十分清楚!
可是,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只生活在亚洲广袤土地上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于中国的过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忧患于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同而有异,各有其殊!
(同时给各位推荐两本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西文化冲突的书:《我们怎么回落到这一步》《谁在导演世界》。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甘肃太昊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心理分析师
16.5.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