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集体洗脚不是感恩教育是感恩表演
(2011-10-04 09:19:1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让我们快乐成长 |
9月30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整齐地摆满了300多个洗脚盆,这所学校初二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在专业洗脚老师的指导下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洗脚。很多家长坦言,当孩子的小手碰触到自己脚的那一刻,他们感动了。(重庆商报10月1日)
从媒体提供的图片看,现场确实很壮观。这所中学,开展的“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大型活动,极具现场感染力。但我不认为这是感恩教育,而更多是感恩表演,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给家长一时感动,学生一时感染而已。
也许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认为在现今感恩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举行这样的活动,是有现实意义的,哪怕一时的感动、感染也好,而且,学校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让亲情在脚趾和手指接触的那一瞬间尽情流淌,也让双方打开心扉,懂得更加珍惜彼此。”
问题是,感恩不是“一瞬间”的事。分析近年来大中小学开展的感恩教育,都存在把感恩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具体的操作方式,无非几个“一”,给父母发一则短信、写一封家书、打一个电话、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这些活动,在组织者看来,可以让孩子接受心灵的洗礼,唤醒他们失去的亲情交流。
如果感恩就这么简单,一次活动就可让孩子得到洗礼,也不需要学校进行感恩教育了。其实,这种并非发自内心、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可能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在孩子们看来,我已经给父母洗过脚了,发过短信了,做了一次家务了,就已经感恩了。
感恩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责任教育,包括对个体、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一些学生对父母没有感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为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因此,如果要引导孩子感恩,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责任感不是靠一次活动就能激发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两方面十分重要。首先,推进公民教育,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以及与之对应的责任。这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性教育。现在有不少学生养尊处优,炫耀、攀比家庭财富,这与公民教育缺失有关。其次,推进生活教育,让学生自强自立,当我们把学生做一次家务,都作为一次感动时,这表明教育已经严重畸形,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不是孩子应该的吗?另外,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零花钱,也该是生活的常态,可有多少家庭,舍得让孩子去干活(包括一些不富裕的贫困家庭,也是父母节衣缩食,也不让孩子吃一点苦),而在学校教育中,还有多少在告诉学生劳动光荣?占据主导的教育理念是,一心学好课本知识,争取考试的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人上人”。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不应该是平时父母老师包办代替一切,辅之以爱社会、爱集体、爱家庭的“苦口婆心”(这是口号教育),或者场面盛大的感恩活动,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父母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给予他们成长的引导,孩子们自会在点滴的成长中,一点一滴积累对老师的情感、对父母的情感。而不像现在,老师和父母对孩子付出很多,可是,彼此的关系,却变得淡漠,师生关系和亲情关系,成为功利的分数关系,最终权利、责任迷失,亲情、感情也迷失。
回到这次洗脚教育,在场面盛大的集体洗脚活动中,有没有学生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有没有学生并不情愿?该不会是百分百都响应学校的活动吧?而这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校,不参与这一活动吗?如果可以,这表明这是一个尊重个体、尊重每个受教育想法的学校,而如果不管可以不可以,都必须得做,活动的整齐划一,能说明的正是学生情感有问题的根源。学校不能满足于表演的成功,而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们的真正成长。这才是深入内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