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救灾:从举国之哀到举国之力

(2011-08-08 08:35:54)
标签:

转载

分类: 闻听天下
政府是公民委托的。

 

    人类总是要碰到各种各样的灾难。有的是人为的,比如战争,有的是大自然的,后者不可避免。前者本来可以避免,但是,只要有人还相信武力可以夺取财富,消灭别人可以解决争端,还有人尝试用武力胁迫、奴役别人,战争的灾难也总会有。关键是如何面对。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怕灾难,前些年的非典、雪灾,近年中国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以后我们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但是,灾难只会使团结、坚强的民族更有力量,更加成熟。

                一、举国之哀:“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

    天灾不是人祸,非典,手足口病,包括近年中国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并不是什么战胜不了的事情,大家知道这个灾难,大家一起来克服这个灾难,什么都好解决。我们民族能在世界之林立足至今,从来就没有被灾难吓到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也是一样,我们有这个信心。我们政府在消息发布、震灾进程的透明化处理、鼓励全民参与、照顾全民关注的心情等等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没有转道外国媒体去了解情况,而是直接从中央台的直播中了解了情况。例如汶川、玉树救灾,我们的媒体首先表现出了对灾难的同情、关切,采用全程直播的方式让国人了解情况。它体现了这样一种信念:灾难不仅仅是汶川、玉树人的,还是全民族的。我们要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大肩膀”一起来承受汶川、玉树人的灾难和痛苦。接着我们还设立了“全国哀悼日”。这一举措充分照顾了全民族哀恸的心情,尊重了我们民族的祭奠死难者的传统。
    汶川救灾这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汶川人,爱汶川就是爱国。这由感同身受的苦难感而激发出来的同情、悲悯,由同情、悲悯而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极其宝贵。近百年来,我们的爱国热情多由帝国主义侵略激发而来,是同仇敌忾的爱国,是由对帝国主义的恨而激发起来的爱国,这种爱国主义当然非常宝贵,它使我们战胜了所有的侵略者,而躲过了亡国灭种的悲剧。汶川大地震激发起来的爱国的根源是同情、悲悯,这是正面感情激发而来的爱国,这样的爱国在和平时期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爱国主义要用在爱的事情上:灾难面前的爱国主义是悲天悯人的爱国主义,是体现在乐善好施上的爱国主义。它是同情别人的激情,同时也是勇于捐助的行动。全国各地都在捐款捐物,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很多人在网上通过MSN、QQ互相招呼、互相鼓励邀约捐款,大家见面就谈赈灾、救灾的事情,股民中甚至出现了“爱国就不要抛股票”的说法。
    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是用善良的心爱人,用悲悯的心去关心人,关心的还不是强力的人、位置高的人,是比我们弱的人,受难的人,是用我们的爱心、同情心去爱!
    在这样的爱国主义面前,苦难只有一个意义:使我们变得更坚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战胜的。人类总是从苦难中成长,中国人更是不怕灾难。汶川地震,成都也是受灾区之一,但是,成都有许多人,震后第二天清晨8点就到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是听说医院救灾的血浆不够,来主动捐血的。不仅仅是成都,全国各地都自发地组织了捐赠活动。
    其实,类似天灾,灾难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人类的,是人类共同的灾难。这次灾后世界各国伸出了救援的手,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向中国提供援助,各国的民间援助、军方援助也不少,这些都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时代里。

 

二、举国之力:“人人都是救灾员”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政府组织救援,第一时间动用了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救援速度之快受到国内外普遍赞扬。这次的救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立精神。时候传出来的录像显示,受灾第一时间,灾区人民已经自发地组织自救,事发后24小时内就已经有不少人从全国各地自发的组织救援队赶赴四川。有的企业家听说灾区缺少大型挖掘设备,事发后第一时间自主组织了企业内正在工地上使用的设备赶往灾区参加救援。全国各地自发赶往灾区参加救援的志愿人员一时间太多,以至于灾区不得不发通告,劝志愿人员暂缓赴川。那些不能直接到灾区救灾的国人,纷纷发起了捐款活动,半月不到,全国的捐款已经达到数百亿。可以说:我们是使用举国之力来救灾的,可以说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是救灾员”。
   
灾区的人民在这次震灾中的表现可歌可泣。不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学生,把生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付出了生命代价;一些干警、民众佘小家为大家,先救别人,后救自己的亲人;等等;这些都让人感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量的品格。
   
民间如此大规模地捐赠活动,这是解放后的第一次,这样的捐赠是大好事,大善事,是大爱的表现,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团结,是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我们热心捐赠,勇于捐赠,也要善于捐赠。

首先,捐赠要自愿、自觉。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捐赠行为来激发别人的捐赠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带头捐赠,做捐赠的表率。政府也可以鼓励捐赠,政府发布公告,个人和企业捐赠善款可以抵税。本来政府收税就是为了把税用在弱势者的身上,做对公众有用的事儿,企业和个人自觉自愿地做了,政府就应鼓励,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是政府鼓励的态度。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网上出现了对王石、姚明、刘德华、李连杰等的质问,出现了逼捐的现象。还有一家公司的老总在本公司发动员工捐款,后来发现有少部分员工没有捐,竟然写批示称他们是“冷血”、 “人渣”,“希望他们自动离职”、“滚蛋”。有部分学校教师发动中小学生捐款,对捐款进行张榜公布,对捐款少的学生采取退款的方式予以批评,用“灾区人民不需要您这点儿捐款”的话来打击捐款少的孩子,捐款只要钱不要物,“灾区人民不需要旧东西”,云云!捐赠要愉快、自愿。愉快自愿的捐赠,来自内心,这样的捐赠才是美的捐赠,好的捐赠。捐赠是好的事情,但是,用“道德高标”逼迫别人行善就违背了善本身,逼迫别人行善和逼迫别人作恶,从取消别人的意志和决断上来说,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我们要避免的。其次,尽量不要动员没有收入的人群捐赠。小学、中学组织捐赠作为“善”教育,没有反对的理由,但是,中小学生、靠政府救济的下岗工人、孤寡老人是没有收入的人群,他们捐赠实际上是变相地转嫁为他们亲人的捐赠,中小学生或者无收入人群献爱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义务劳动,可以是写慰问信,等等,不一定是金钱的捐赠,金钱的捐赠不是唯一的表达善心的方式。

捐赠不要攀比,要量入为出。万科捐200万是捐赠,捐2000万的益海嘉里也是捐赠,两者是一样高尚的,捐赠本身是高尚的事情,高尚并不能用金钱来分出大小、多少来,鼓励多捐,但是那种用捐赠的多少来看高尚的程度的做法,千万要不得。不能因为捐赠多少,就把人的善分层大小高低,高看“大善”,歧视甚至咒骂“小善”,把“小善”看做有罪,这样就把捐赠变成了一种变相的等级行为、攀比行为、强迫行为。一个穷人她捐出了自己的一顿饭给饥饿者,她的善和一个富人捐赠一座粮仓给一地灾民,他们的善是没有等级区别的。今天听到一乞丐100元零钞捐赠的报道,我觉得非常感动,他的善和捐款亿元的张祥青一样让人钦佩。所以,我不反对媒体报道善举,但是报道不应该过分强调捐赠的数额,更不应该过多地侧重于数额的大小。李连杰不肯向媒体透露捐款数量,他说:“捐一块钱,一点也不少;捐一百万,一点都不多,重要的是看到中国人的团结,也就能看到希望!”这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尊重李连杰的这个选择。捐款要务实,自己捐完,生活无着,马上要别人来救济,这就不是好的捐赠,好的捐赠要量入为出。真正的善是无功利的,不计较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捐赠应该不留名,其实有时候捐赠留名是对捐赠的负责,是对捐赠结果或者捐赠款项的使用有监督作用的,我的意思仅仅是:捐赠不要显摆。捐赠而显摆,对受赠者不公平,对自己的捐赠也不公平——本身并未想到将来要从捐赠中获利,显摆起来倒像是炫耀了,无论是炫耀财富,还是炫耀道德,对捐赠本身的“价值”都有贬无益。

    捐款要理性、合规,好的事情要用好的方式来做,用不好的方式,不合规的方式来做好的事情,好事情也容易变成坏事情。还是以王石为例,万科开始捐的220万元,是按照董事会规程授权王石能支配的最大额度,王石代表万科、替万科做主捐款的最大额度是220万元,王石没有逾越这个权限,遵守了上市公司的规则,尊重了广大股东的意志,他的做法是合理合规的捐献。但是,王石这种合理合规的捐献却遭到了网友的唾骂。这种骂是要不得的。王石主管的万科不是他个人的私人公司,而是上市公众公司,万科属于股东所有,大笔捐赠应该召开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批准。我们的一些网友对王石的质疑是不公平的。王石带领的是上市公司,他捐赠的并不是自己的钱,而是股东的钱,他应该尊重股东的权益和意志,而不是逾越自己的权限。反过来观之,那些捐赠数量极大的公司,是否也应该善事善做,召开一下董事会、股东大会,来决定一下觉款的数量和方式呢?不尊重股东的公司,不善待股东的公司是否能真的善待灾民?逾越权限慷股东的慨的公司不一定就是最善的公司。其他类型的捐款、捐助、救助活动也应该如此看待,有些公司搞内部逼捐,那就更要不得。捐赠的或者捐赠得多的,不应该高高在上,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就有权利逼迫别人、威胁别人来捐款,上天有好生之德,让我们有钱来行善捐赠,行那好生之德,我们感到的应该是更加的谦卑,而不是沾沾自喜、高高在上。

    捐赠不应该求回报。捐赠是好事情,捐赠者不应该追求回报,也不应该追求受赠者的直接感激。我们有些记者在采访受捐助的学生和灾民的时候,以诱导的方式让灾民谈出一些感激的话来,这其实是不必要的。灾民有感激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必过于强求公开表达。尤其是对那些孩子,他们年幼,自尊和自强心也许还能让他们完全理解这种捐赠,这个时候,让他们过分直白地在电视上公开表白感激之情,不一定对他们的成长有利。以前曾经看到一则报导,说某地一捐资助学者,因为没有得到受赠者的感激而收回捐赠。这个报道让我痛心,捐助的目的是为了捐助者,他得到了帮助,战胜了困难,你的捐助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他才你的善举中学会了善,将来也用善来回报社会,把从你这里得到的善回报给别的更需要的人,这就更好。但是,捐赠者不须要直接追求受赠者的感觉。捐赠是大道德,但是捐赠而等着受赠者来臣服,来五体投地地感激,这就不是真正的善了。

 

三、举国一心:赈灾靠政策,靠大家,靠持久战

 

    灾后重建不仅仅要重视硬件的重建,还要重视软件的重建。灾后重建,硬件方面,我不担心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力量,生产建设能力今非昔比,这次股市上灾后重建板块的崛起,就是一个征兆,一个信念,一个证据——只有大家相信这些企业能发挥作用,能把灾区重建的任务担当起来,大家才会支持这些企业。四川的企业复牌,大多不跌反涨,这是这个民族力量、信心的表征。没有人砸盘,相反有的是买盘——战无不胜的信心,全世界不多见。我担心的是软件建设。一是制度安排,使得赈灾、救灾的制度更加完善合理。比如捐款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不仅仅是这次汶川救灾要落实,以后要长久地成为一项制度,以前我们尽管有这个规定,但大多没真正落实。比如孤儿领养,这次应该有些特殊政策,应该允许有子女家庭参与,抚养过子女的家庭,家长有相当的育儿经验,家里有同龄儿童,可以和灾区孤儿交流,这些是优势。对灾区的税费倾斜还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等等。二是救灾不仅要钱、物的救灾,还要用感情,用心理资助来进行。灾后会有很多孤儿、孤老,他们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精神帮助,灾后还有很多在大灾中受到精神创伤的灾民,他们需要我们的精神关怀。
   
灾后重建,原地重建,要搞好规划,要提高公共建筑和设施的抗震级别。这次地震校舍震塌的不幸事件大面积发生,读书儿童死亡率超过社会平均死亡率,这些都是教训,重建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牢记。另外,一些不适合重建的地方,是否可以搞异地迁徙、重建?
   例如,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是灾难,但是,经过“众志成城”大救援,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全力以赴的救援,全国人民的大捐助、大支援,举国一心的救灾行动它也留给我们伟大的精神财富,这个民族没有被灾难压垮,相反,灾难让我们显示了我们的团结、力量、信心、善心,等等。这是宝贵财富。“祈福”两个词在全民哀悼日成了全国上下用得最多的词。“祈福”字面解是“向神祷告求福”的意思,这个词在我们公开用语中已经消失很久。它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政府设置之“全民哀悼日”中心词,很让人感慨。我们重新拥有了为向天地祈祷的心理力量,重新获得了针对生死两界寻求告慰的心理力量,我们内心的敬畏、渴求、祝祷重新拥有了举国一体的“在外”形式。“善心”、“捐助”成了汶川救灾的“中心词”,这不仅仅对汶川有灾有意义,对我们这个民族也有价值:它提升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推升了整个民族的行动力。这次中国人用行动说明我们是有善心的民族,各地捐赠的热烈程度让人感动。“救援”者队伍中出现大量志愿者——善良有了真正的行动意义上的别名“志愿者”,我想以后这个名字会成为这个社会最受尊敬的名字之一。但是,救灾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至少需要数年。汶川之灾之后,玉树赈灾,同样需要我们的“祈福”、“救助”、“善心”。汶川地震给了我们哀恸,也给了我们宝贵的举国“一心”。事实是,在玉树救灾中,我们就表现得更加成熟了。

   我们要把赈灾的行动持久地进行下去,救灾要打持久战。同时,赈灾持久战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要把救灾“举国一心”中的“一心”保持下去,发扬光大,让它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灵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