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精神遗产
(2010-02-16 11:26:39)
标签:
论语宗教遗产哲人轴心时代孔子文化 |
分类: 往事与今生(由臣民社会向公民 |
孔子的精神遗产
孔子的精神可以用宋代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张载的四句话概括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鲍鹏山先生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座中,又加了一句“为自我臻至善”。
我同意。
张载老夫子的四句话针对四个方面,自然或天地、百姓、圣贤、国家,唯独没有“我”即个人,“为自我臻至善”,就是修炼君子之道:修身。如此“我”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理想是人人成为君子,恪守秩序,惠及百姓,人、国家或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五六世纪称为“轴心时代”,此时不但东方的孔子、老子及诸子们在思考人类及个人的命运、国家前途、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永恒话题,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在如孔子一样思索、追问。
当下,我们学习孔子的思想,探寻孔子的心路,我的看法是除走进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孔子而后的历史场景以外,也要把目光投向西方苏格拉底等哲人生活的时代,做一个横向比较,东西的的哲人对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的追问为什么相似而又不同?
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厚此薄彼。
评价历史人物既要有平常心、当代视野,也要有历史胸怀。
平常行者:人性,七情六欲也。
当代视野 :与时俱进意识。
历史胸怀: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认识和剖析问题。
电影《孔子》、于丹的孔子,以及许多人解说孔子及诸子,秉持这一立场否?
这里有个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即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