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格心理学个性人性与人格 |
分类: 身心健康养生堂 |
"带着你现在的记忆和理解,去成为你之前的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抛开“我”已经成熟的性格(个性)、习惯,去发现、挖掘本来的“我”。
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我们的大部分决定和爱好都是基于我们复杂的习性,而不是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感觉了?
本我,即生育自我、营养自我,自然我,是由谁控制?其心理动力学原因何在?自孩童时,你的本我就是现在这样吗?回忆回忆,自己在7岁之前的生活情景。
现实自我,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集合,是经过社会化的自我,升华的自我,当然其中也有压抑的自我,这就是社会现实伦理之不允许的规矩也。
当然,在生活中,你首先要考虑的是:
自己最本质的需要是什么?而不必顾忌一些禁忌和自己的习惯。
客观的讲,自“我”成人后,“我”就一直被习惯、社会认可等控制着,为别人活着,而忽略了本真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提醒我们:
在我们的人性中,有七宗罪,愤怒、骄傲、妒嫉、贪婪、贪食、欲望、怠惰,它们既是本我发展过程中存留的,人性的常态;也是“我”在孩童时受家庭生活教育的结果。
它们中的某一种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成为“我”性格的主导力量,操纵我的情感、行为,使我越来越远离本我。
怎么办?
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性格,认识你性格特征的局限性;同时也认识被你性格之习性掩盖的潜能。
马斯洛曾经说:“一个人若想生活幸福,事业成功,仅仅有成熟的性格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感知自己精神世界的感应力。”
那么,这个感应力又是什么呢?
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