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身心健康养生堂 |
就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来看,由于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其健康状态也不一样。到底,我们处在健康区间的那个部位?我们先来看健康,所谓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里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一、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论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心理认知系统,还是社会支持系统,它们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变化状态,只要有外界因素介入,就会影响这个大系统的稳定,一旦平衡打破,不健康现象就会出现。
*我们把健康比喻为一条直线:
疾病
*我们把心理健康也比喻为一条直线:
精神疾病
身心健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关。
我的目的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你感觉缺水,我就告诉你哪里有水源,但绝不强迫你喝水;如果你感到饥饿,我就指给你食物在哪里,可我不会命令你吃它。
我只是告诉你,如果你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对你的身心健康有益,对你提高生活质量有帮助。
二、心理也会生病。身心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有许多生理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压力引起的。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医师公元前5世纪曾经说过,忧郁和焦虑均可致病。如何让我们的心理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起到调节生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这既是心理学家关心的和要继续努力的,也与我们平常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著名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作家《拯救乳房》)在谈到生理与心理的关系时,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疾病想像成一座跳梁,这边联系着我们的生理,那边联系着我们的心理。任何一方的柱子坍塌,都会使桥梁产生严重的倾斜。如果两面都塌了,桥就会沉入水地。
心理也像生理一样,也会生病,可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我们忌讳别人说我们心理有毛病,当别人说我们心理有病时,我们会十分生气,甚至暴跳如雷。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心理有病就预示着离精神病不远了。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心理疾病与精神病,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精神病是指精神系统的疾病,通常伴有幻觉、妄想、广泛的兴奋和运动性迟滞等等精神障碍的行为。而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并不包括这些病理表现,它是指一般的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能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担负责任。
*能正常的、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并参与改造世界的活动。
*有幸福感。
那么,我们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了,就是指他在生活中背离了这些标准或表现出与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不相一致的异常心理,即脱离常态。
心理健康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已经知道健康是一座房子,由三部分组成。心理健康位于这座房子的第二层,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心理是个十分复杂的结构,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即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那么,有朋友会问大脑的机能是什么样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感觉、知觉和思维等的大脑的活动。
三、何谓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认知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它具有三大功能:能保障个体作为生物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个体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所以无法保证个体的正常生活,而且这种异常的心理活动随时可以破坏个体的身心健康。
我们再来看看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几个概念。心理正常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具备三大功能的正常活动;心理不正常就是我们说的“异常心理”,即个体有典型的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精神病性障碍,俗称“精神病”。);在这里正常与不正常是区分个体有无“精神病性障碍”的。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是用来讨论个体心理正常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的。我们用图示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活动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呢?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一套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的指标。目前心理咨询界比较常用的有中国心理学家郭念锋在他的《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论。1、个体的心理活动强度;2、个体心理活动耐受力;3、个体心理活动周期节律性;4、个体的意识活动水平;5、个体心理暗示性;6、个体心理康复能力;7、个体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