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身心健康养生堂 |
你了解同性恋吗?
我在一所学校工作,在工作之外从事心理咨询,接触一些性心理障碍求助者,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和中学生,他们中间就有同性恋,可是为了保密,我只能说同性恋的现象,而不能白话他们的具体生活事象。
这个群体其实十分可怜,让人同情,我常常在想,这个人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如果结婚,他的妻子会接受他的性取向吗?
还有,每逢周末,他们都要到他们自己知道的地方(酒吧、同人居所)活动,边谈论生活中的苦楚,边发生性行为。他们中的有些人多少还知道艾滋病,但大多对此觉得无所谓,对未来不抱希望。
有些gay有很好的职业,高校老师、政府职员、企业白领,谈吐文雅,举止优雅,一看就女里女气,让人感到怪怪的。可是,他们就是性取向发生的变化,对女性不感兴趣,美女站在眼前也不心动。
刚开始我接触他们,很纳闷、很排斥,身上常感到不舒服,可是,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你必须接纳他们,他们和我们唯一不一样的是性路发生的变异,如果是我自己或家里的其他人呢?
为什么会有同性恋行为,即他们的性向为什么发生变化?目前医学界、性学界普遍的观点是,同性恋是先天现象,它与遗传基因、胎儿期母体内性激素水平以及幼儿期的养育环境有关。
个体同性恋的倾向是什么时候发现的?中国同性恋人群的平均答案是16岁,美国心理卫生学会、精神病学会于1970年发表声明,gay是一个正常人群。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也把“同性性取向”明确排除在疾病之外。2001年中国精神病学会在修订《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时,也不再把同性恋定位精神疾病。
HIV(艾滋病病毒)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对男女性关系是一场危机。如果我们要遏制或消灭艾滋病,不让它再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敌人,我们在众多的选择中,首先要接纳或不排斥同性恋群体,尤其是不能对他们采取道德谴责或法律惩罚的方法,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据调查结果显示,gay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孤独和压抑,超过一半的人感到不被人理解或另眼相待,并常常感到痛苦。一些性学学者指出,由于社会歧视,gay生活空间狭小,生活感到压抑,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常常把性作为一种发泄的手段,而性乱又导致艾滋病高发,反过来又加剧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性学家提出,应该提倡不同性取向的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倡导多元、平等的性观念,为人的性和身体赋予正面价值和观念。
这个人群并不是无可就药,政府、社会只要转变观念,讲科学,设立反性取向歧视法律,艾滋病通过gay传播的途径就可以斩断。
一位16岁的荷兰姑娘发现自己喜欢同性,当她害怕的告诉母亲时,得到的却是温柔的回答:“很好,孩子,你知道爱了。”